意拳又名大成拳,是我国著名的一代拳学宗师王芗斋先生于1940年所创。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的基础上集太极、八卦、少林等各家拳术之所长创立了大成拳。意拳的创立对我国传统武术是一次重大改革,使源远流长数千年的中华武术瑰宝文化得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王芗斋先生传人甚多,其中以掌门弟子姚宗勋先生和晚年所收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最为著名,并各具代表性。姚宗勋先生后来将意拳与现代武术散打相结合而形成现代意拳,威震拳坛。王选杰先生则在保留大成拳本色的基础上融禅学于其中,形成“拳禅合一”的风格,独步武林。王芗斋先生再传弟子、当代著名武术家王安平先生在其著作《修真心语》中更是提出了“以武修道”的剑仙理论,将意拳武功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高层次。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重在健身与技击两个方面,没有套路与固定招法。“意拳”的核心就是: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法。培养,掌握,以至运用“浑元力”的一整套训练方法。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可以达到从精神到肢体,由肢体到外界形成的高度协调统一,并能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站桩”训练人体,使之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能处处连通成一个有机构的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无不动”,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化,培养整体的弹力,要求“无点不弹簧”。(意思是指肢体各部能发挥出相弹簧似的弹力),使之在技击中发挥作用。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要动中求静,进而在微动中求速动,还要照顾到整体。“一动无不动”亦即在站桩中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体验是否仍然能够均整得力,可以运用自如的练习,为能随机,随势任意发力创造条件。
“走步”是结合试力进行步法训练,其原则要求是“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能保持身体中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以有利于随时发力。
“推手、散手”是拳术技击的实践训练。推手是为补散手之不足,亦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推手是训练主要是解决当双方肢体接触时,要善于观察对方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能牵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散手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
意拳发展的今天已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已广泛推广发展于全国各地10多个省市及地区,同时在海外也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许多武术爱好者练习意拳,许多意拳爱好者还成立了武馆、研究会等组织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