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拳是终南派五行门的基础拳法,它以朴实的招法和深刻的拳理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搏击技术体系。此外,它也是形意拳、心意拳、大成拳中的主要拳法。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五行门中的太极拳和九宫游掌的基础功法和主要技术框架。因此,说五行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传统徒手技击术的特点,是不过分的。 拳击作为一种具有搏击性质的运动项目,在西方运动原理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进化与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种在一定规则约束下的较成熟的徒手对抗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现代徒手搏击的技术方式和理论体系。 如果我们将五行拳与拳击作一比较研究,也许对理解中西方格斗思想和徒手搏击的基本要素能够有一些启发。
一、练拳目的 一般地讲,作为一种技击术,练习拳击和练习五行拳都可以提高技击技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培养尚武精神,提高不畏强暴、克服困难的勇气。但是,从本质上来讲,练习拳击与练习五行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当拳手的武学造诣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这种差异就会变得愈发明显,并且会越来越大。 拳击是一项竞技运动,练习拳击的目的是在受一定规则约束的比赛中战胜对手。职业拳击手在赢得比赛胜利的同时,还会获得大笔的金钱;而对于经营者,经营和举办拳击比赛则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对于社会,拳击运动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项文化娱乐事业,因此,可以说拳击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重功利的特点,是一种外向型的拳术。 与拳击不同,五行拳源于道家,其拳术理论受道家思想影响甚深,练习五行拳本身也被当作一种修身养性、开启本源、证悟功境的修道法门。也就是说,练习五行拳的最终目的不是去争武功天下第一,而是以习武为手段,由武入道。诚然,五行拳本身具有极强的技击性,而且在练习时经常要通过搏击训练,以提高水平、检验功夫。但是,随着搏击水平的提高和对于拳道本身的体认,练习者反而愈来愈少地通过实际搏击来提高水平,而且也愈来愈减少了实际应用的次数,从而愈发转移到通过内心自省及意念训练去求得真谛和享受快乐。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水平的提高,对手难觅;二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要想更上一层楼,已无法通过外在的方法(如体能训练、新的招数等)来实现,只能加强内心、精神和肢体感觉的灵敏性来达到一定境界,这只有通过内功修炼来层层递进,而这些训练又使得拳手更加远离尘嚣,由静中悟道。因此应该说,五行拳是一种内省的拳术。
二、预备式 预备式是拳手格斗时的准备,它既要利于防御,又要便于进功。双腿屈膝,不丁不八,重心位于两腿中央是五行拳和拳击的共性,这种姿势便于稳定重心和移动身体。但是,拳击预备式的两脚跟是抬起的,尤其是后脚跟更是抬得较高,这是为了适应快速的前后滑步移动(特别是跳动)。而五行拳的三才式中,双脚是全脚掌着地,因为它的运动方法不同于拳击(关于这一点,在谈到步法时会详述)。 从上肢来看,除了拳击双手为拳、五行拳双手是掌外,双手前后分开,尤其是前手高度在鼻口之间(指标准姿势)是共性。拳击的后手位置在右腮旁,五行拳的后手在脐前,这是由于拳击受到规则的限制(只能击打身体正面、腰带以上部位),所以只需防护上半身,而五行拳属自由搏击,所以要照顾到下半身的缘故。 从整体身法来看,拳击要求全身放松,含胸,收腹,收下颏;五行拳要求全身放松,含胸拔背,熊项。此外,还应注意的是,拳击预备式既不是身体正面对敌,也不是侧面对敌,而是半侧身对敌,这与五行拳“看正似斜,看斜似正”的身法颇为相似。这些共同之处,显示了人类搏击时对于正面要害的防御,以及为了便于出拳而构想出的最佳姿势。在身法上,五行拳与拳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拳击要求收腹,而五行拳要求实腹,即放松腹部,气沉丹田,以便于中线发力。 拳击与五行拳在预备式方面还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有前手在下,后手在上的变式。 一个拳击运动员一般只采用左式或右式作为预备式,五行拳手则要求同时习惯运用左式和右式预备式,且不会有任何别扭生涩之感,这样方能符合阴阳均衡之理。
三、拳招 五行拳是以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为基本拳招,进而通过生、克、侮、乘、合的理论将它们组合起来。拳击是以直拳(包括刺拳)、摆拳、平勾拳、上勾拳为基本拳招,进而通过假设对手的防御方法,将基本拳招加以组合,形成组合拳。 比较一下两种拳术的基本招数:崩拳类似于直拳,炮拳类似于摆拳和平勾拳,钻拳类似于上勾拳,这些都是人类搏击时最基本有效的拳法。在以往的拳击技术中,还有一种抛拳,类似于五行拳中的向下的钻拳。五行拳中的劈拳和横拳以及身备十二拳的打法是拳击中所不具备的。 拳击中有两种主要的闪躲方式:钻闪和摇闪,它们体现了拳击的基本战术思想——避实击虚,通过灵活的闪躲来避开对手的重拳,同时攻击对手的薄弱之处。相对来说,五行拳的闪躲动作要小得多,它没有类似于拳击中钻闪和摇闪的动作,而是通过龙形身法来化解对方的来拳,其原因在于五行拳要发力,而钻闪、摇闪之类的动作影响发力,并且由于规则的不同(拳击规定不能击打后脑,故不须考虑防御后脑),五行拳的劈拳是钻闪、摇闪的克星。
四、步法 拳击中的步法以滑步为主(包括前后滑步和左右滑步),辅之以跳动的前后跃步。拳击的弧线运动通过闪步来完成(如环绕步)。 五行拳的步法主要是鸡蹬步,这种步法便于发力,在作弧线运动时,通过九宫步来完成。 拳击的步法主要用来移动身体,调整敌我双方的相对位置;而五行拳的步法除了上述作用外 ,还要兼顾发力、腿踢和防御,并且以身体旋转和弧线运动为其所长,因此它的运动方式与拳击存在较大的不同。 从自由搏击的角度来看,拳击的步法还存在着两处重要的缺陷,一是左右脚的前后位置固定不变(右式拳击总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式拳击总是右脚在前,左脚在后),缺乏灵活变化;二是在作弧线运动时较为机械,也缺乏相关的训练。
五、发力 拳击虽然也强调周身协调用力,但是以武术的角度去看它,则基本上没有发力(这里的发力是所谓的发放内力,其客观标准是仅以不太大的力量便可以将对手打离地面),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拳击出拳多为局部用力,即主要是领先手臂,最多加上腰部和些许腿部的肌肉力量;而五行拳是身体中线发出周身整力。 2.拳击在击拳后要求马上缩回,目的是便于连续击打,但是由于作用于对手身上的时间太短,依据物理学中的动量定理,显然只能产生较小的冲量。五行拳击出后不允许马上收回,以延长作用时间,加大冲量。 3.拳击中以滑步为主要运动步法,其特点是脚不离地。五行拳的步法是拔步而行,轻起轻落,在换步的同时便运用了导力技术。 4.拳击是步子落稳后再出拳;而五行拳是步子未落时出拳。 5.拳击中将防守动作与功击动作分为两步来作;而五行拳讲究攻防合一,化打结合。 也许有人会说泰森的拳头力量已经够大的了,但是我要说,以泰森的体重和肌肉力量,如果学会发力,那么击打效果将会与现有的威力有天壤之别。
六、训练 拳击训练贯穿了西方体育的训练思想,强调在灵敏、速度、力量、耐力、抗击打等方面对运动员的培养,以武术的观点来看主要是外功的训练,这些训练是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应该说它达到了在拳击规则约束下外家拳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 五行拳训练首重发力,它通过站桩、走步、试力等方式,由内到外地训练拳手。此外,器械、沙包等外功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处于从属地位,而且这种外功训练也是以内功为基础的。虽然石锁、石担的练法不如练习杠铃、壶铃的动作明快、清晰,但也正是其浑厚、朴实的练法,才可能使得内外相合,练出中国功夫的独特发力。 总体来看,拳击训练是在做加法,希望通过给运动员赋予各种运动素质,来达到较好的运动成绩。而五行拳基于道家“无中生有”的思想,在给拳手做减法,以除去身体上的僵劲和心理上的紧张,以致柔达到至刚。
七、拳理 以打为主是拳击和五行拳的共同之处,但是在拳理方面两者的区别却很多: 1.拳击讲究避实击虚,打虚不打实,而五行拳虽然也是避实击虚,但它是虚实皆打。 2.拳击强调拳法快捷,打击力量重,反映在技体(主要是手臂)的快速伸缩和对于局部肌肉力量的培养。五行拳也强调拳法快捷,但是其快捷并非特指手臂的快速伸缩,而是着重于导力速度快,强调打击力量重,主要依靠导力,肌肉力量为其次。 3.拳击给对手造成伤害主要依靠以拳面击打对手的肌体。五行拳既可以发明劲,直接伤害对手的身体,也可以发暗劲,造成对手摔伤和撞伤,并以将对手发起后击打为其重创法之一。 4.拳击的防守主要是通过远离对手(闪躲)和阻隔(拍击、格挡)对手来实现,并且由于规则的限制,在双方贴近时无法施行其它手段,而且拳击受其运动方式所限,在距离过近时也难于产生良好的击打效果(加速度乘以时间等于速度。没有足够的时间便没有足够的速度;没有足够的速度,更没有足够的击打效果)。五行拳的防守主要通过进攻来实现,拳经中“宁存一思进,不存一思退”便是此意。五行拳的防守反击是通过上步和环绕对手运动来实现,其防御手法也不是以力格挡对手,而是轻贴而化之。这种防御方法更便于贴近对手,减少贻误战机的次数,便于使用近战手法,尽快取得胜利。 5.拳击的拳法连环是通过预先的编排(这些也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和场上随机应变。五行拳的拳法连环虽然也有事先的设计,但主要是通过实战时肢体的感觉(听力)来自然生成。
限于编幅,本文仅仅是一个粗略的大纲,以五行拳对抗拳击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可作。其实,五行拳在技术上优于拳击是一目了然的,如果五行拳手在经过适应性训练之后,即使是在适用拳击规则的条件下,战胜拳击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建议五行拳同道们多多思考一下这方面的问题,这也许就是我国散手运动员进军奥运会乃至世界职业拳坛的一条通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