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 为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较为可考的说法,张三丰约活动于元延佑(公元1314 ——1320)到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间。为辽东懿州 (今辽宁彰武西南) )人. 史称张三丰身材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可数日一食,也可数日不食。读书过目不忘,博学多才,能诗书。洒脱不羁,颇具神仙风度。他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 据《明史·张三丰传》载称,他“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 张三丰一生行踪不定,漫游天下。曾游武当山,与其徒在该山“去荆榛、群瓦砾”,创草庐以修道。预言 “此山异日必大兴”,嘱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离开武当山,云游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鹤鸣山访真揽胜。首创太极拳以为修道健身之用.其所创的太极拳,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最重“以意为主”,以虚御实,讲究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今日大行于世。 张三丰号称“隐仙”。一生不慕荣利,遁世清修。遨游四海,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到处寻访他,竟毫无踪影。此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多次遣张宇初及其他人寻访,亦未得见,遂大修武当山宫观, 使三丰“异日必大兴”的预言应验。 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59),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 世宗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嘉宗称张三丰降坛显灵,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代诸帝的慕求与褒封,和张三丰高深莫测的道行,以及张三丰本身“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飘忽行踪,令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一直到清代,甚至近代现在,仍有遇张三丰传道的事迹流传道门、民间。
张三丰的思想: 张三丰高倡三教同源一致。他在《大道论》说:「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三教圣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张「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 张三丰的著述,《明史·文翰类》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以所见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附张三丰“显迹”三十余条,辑成《三丰祖师全集》。道光年间,李西月据汪氏残本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书》八卷,收入《道藏辑要》。
传奇与史实: 张三丰有颇多传说 :传三丰武功惊人.传说曾单拳击杀贼百人;修为有成,传说他能辟谷神行,死而复生。据其自述,曾任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曾赴武当修炼多年,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不久入四川见蜀献王朱椿,后复入武当,云游襄汉,…… 据《三丰全书·道派》记载,张三丰弟子中,有曾助朱元璋军饷的秦淮富户沈万三,沈传其婿余十舍及富户陆德原等,为居家道士。武当山全真道士丘玄清,洪武初师张三丰,后被明太祖召至京师,任太常卿,封三代,成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荣贵者。武当道士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同师张三丰,被称为“太和四仙”。淮安人王宗道亦师事张三丰,后封为“圆德真人”。 一说北宋有武当丹士张三峰,曾以内家武技名于世。活动时期是宋徽宗时代(公元1100~1124)。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可见在宋末即有道士张三丰及以静制动的太极拳。因此有人考证北宋张三峰和元明张三丰是两个不能混淆的客观历史人物。而清代以来,由于元明的武当张三丰开创的丹派、拳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所以,后来惯指的实际上皆是元明之张三丰。
关于张三丰生年问题,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北岳作《云水集》收录张三丰所作《悠悠歌》云“悠悠歌,悠悠歌。四十八岁空消磨,人生寿命能几何!.....” 由此歌之四十八岁,逆朔则知张三丰生于元定宗贵由二年(1247)。 关于张三丰卒年问题,还是以朱祁镇 的《御制张三丰铜碑》之诰命为依据,因为诰命是为活人而写,说明张三丰那时还混迹人间。以诰命年代和文献相结合,我们认为张三丰卒于天顺末年,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