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题目,不少人定要破口大骂,别急别急,且先听在下说几句再骂不迟:
自有散打王起,就开始有人置疑散打,很多人都说,真正的武术在民间,真正的高手也在民间。可散打王越办越火,喜欢它的人也越来越多,懂行的人看了之后,不免也要说一句:到底谁更厉害呢?是散打王中的小伙子们,还是民间武术家?于是争论就开始了。
面对争论,传统武术--也可以说民间武术界,一直未采取任何行动,也就是说,没人想办法去挑战散打王比赛。于是有人说了:看吧,他们根本没胆儿上台打去!也有人说:你喊什么喊,有本事到台下来和我打一场!然后,两派人便开始争论不休。
那么民间武术到底能不能挑战散打王、有没有胜出的可能、有没有失败的可能呢?在下在此不揣冒昧,试作一评。
散打王是一项体育赛事,这就要求它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一项体育运动想要普及,安全性是最大的问题,放眼世界,全民化的运动都是安全性极高而技术性相对较低的运动。一项运动如果太过危险,进行者就必然会稀少,有人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提到过:让你拿枪到战场上拼命,你一定不愿意;可若给你把枪让你去参加演习,你一定高兴得不得了。就是这个理儿。
正是因为安全性的考虑,散打王的规则才会突出保护性原则,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就要舍弃某些技法。最简单来说,作为万腿之母的弹腿,就不可以使用。再比如说摔法,在散打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令对方头颈先着地的技术,也不得使用反关节技术,因为这样的技术,很容易给对方造成终生伤残或生命危险。这样一来,瞬间制敌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保护性极强的规则放在那儿,谁都不必担心被踢裆或刺眼,基本上把头部防好,就不会被KO。而民间武术一直以来标榜的是“自由格斗”,也就是无规则的实战威力,所以在技术及打法上,与擂台武术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在训练的方法上,也是大相径庭的。以在下的武术流派而言,便是如此。在下习练截拳道,在平时的训练中,贯穿始终的是街战意识,也就是瞬间制敌的方法,在格斗中,要求尽量运用所有的肢体武器,适应环境作出各种动作,并且要把击打目标放在对方薄弱部位,即能一招制敌处,比如眼、裆。再以少林拳一些打法为例,面对对方的来击,侧闪以手背击打对方咽喉、眼、裆等处,一招制敌。
那么这样一来,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就不只是规则的不同了,还包括打法的不同、技术的不同、心理素质的不同和体能的不同。民间武术家们并非职业运动员,也没人专门为他们的习武而发放工资,所以他们的训练,是非体育专业的,是传统的,而且根据一击制敌的理念,他们也不可能把体能放在首要地位去进行练习。这样一来,他们在体能方面必然要低于日日以训练为业的散打选手(非是我意测之言,许多著名的武术家已经承认了这一点,最近大成拳名家李照山先生也曾坦言承认过),如果上了擂台,很难能从头至尾保持体力。而上了擂台后,按照散打的规则,不可击打要害部位,这样就不可能有短时间内结束比赛的情况发生,时间一长,民间武术家的体力下降,自然动作便会开始无力,输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许多民间武术都讲求手法的变化、指掌上的功夫,但一上擂台,拳套一戴,完,手就等于没了。什么拿啊,抓啊,统统玩儿完,一招也用不上,只能是抡起拳来开打。脚呢?放长击远的利器,却也不一定能发挥出威力--“好腿不过腰”的拳谚就说明了一切。民间多数拳法,都要求腿不过腰,这在实战上来讲,是正确的,因为腿高则易失,“抬腿半边空”,也易暴露自己的裆部。人的上半身要害主要在头上,而下半身要害则主要是裆及膝,低腿快而隐蔽,易击中裆膝而一招制敌。但在擂台上来讲,就成了致命的弱点了--人家腿就是踢得高,可你就是不能弯身击他的裆,你不高踢,就绝对没有KO对方的可能,你不高踢,不放长击远,就绝对没有牵制对方的可能。
当然,民间武术家挑战散打王比赛,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李照山所说,可以专门培养一批弟子,专门进行体能的训练及擂台技术训练,贯穿擂台格斗思想。但这样一来,恐怕所有的民间武术,就都变成一个模式了--也就是现在咱们看到的--散打。这样一来,民间武术对散打的挑战,就几乎变成对散打的一种肯定了。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看出,民间武术挑战散打,其实必输无疑。因为就算你培养出来的新式弟子胜了,也是散打的胜利--其实你的弟子用的技术就是散打的技术。
20多年前,面对誉满全球武林、正当盛年的全美自由搏击冠军,接近退休年龄的太极传人冯志强仅用几秒钟就解决了战斗,对手从此俯首称臣;今天,柳海龙等散打国手们对阵美、泰等国名不见经传的拳手,5个回合、计点规则,却是双方互有胜败。谁更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不言自明。
中国功夫花拳绣腿?
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技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他们的理由是,依靠比赛规则的帮忙,中国一流的散打选手打败了美国三流的拳击运动员,胜之不武。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伍只不过是一只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其他的队员实力也就不用说了。所谓一些拳王,称号没有一个是属于职业拳击四大组织之内的。
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在国内的“散打王”比赛中,主持人一再强调,“他们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但在2001年12月6日,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比4大败亏输。
这是一支不让人放心的队伍。他们真的能代表中国当今武林最高的水平?中国功夫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假如他们再输了,我们可能就找不到更强的高手来“找回场子”了?新一年的中美对抗又要开始,不弄明白这个问题让人深感不安。
羊年年初,正值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冯志强先生76岁华诞,记者走进他在朝阳区柳芳北里的家里。在不到60平方米的小二居室中,伴随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纪念物和历史照片,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武林前辈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功夫“真谛在民间”
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包括全国武术套路比赛,以及公园里一部分晨练者所打的拳、剑套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的散打,包括“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中国功夫VS泰拳”之类的比赛。但实际可以这样说: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即使散打比赛也是如此。
武术的表演套路一直被说成“花拳绣腿”,一些老外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散打比赛为什么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术真谛?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散打比赛既不是靠李小龙的寸拳威猛之力,也不是靠陈真式的频频有力的腿上功夫,反倒像学了些武术花架子的少年在打架”;“游击式的偷袭,散兵游泳式的踢跳躲闪,完全没有了中国武术习练者的沉着自若,简直是在与对手拼体力,比蛮劲。这就是中国功夫吗?” 即使在外行人看来,散打比赛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像西洋拳击。
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出于对“武林同道”的尊重,冯先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极为谨慎。“散打也是功夫,只不过他们还没有练到家而已。”当记者追问“练到家时又会是怎样”时,他的回答点到为止:“即使戴着拳套,也可以在瞬间轻而易举地将对方击倒。” 相对来说,冯先生的嫡传弟子马来旺老师的回答就要明晰得多。
“的确有一些前辈高手,虽然上了年纪,但瞬间的出手速度快得异乎寻常。他们的攻击,常人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更不要说抵挡或反击。”马来旺老师说。马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担任过中央警卫局的搏击教练,近20年来与各派武林人士进行过广泛的切磋,还会过一些藏身民间的前辈高手。其中有一位,在与之试招时,几个人(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真实姓名不便透露)同时偷袭他,他竟瞬间旱地拔葱又蹿到数米远的花架上。马老师以“地球引力似乎对他不产生作用”来形容他的武功之高、速度之快。
看来,练出如东方不败那种闪电般的速度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对方击倒,在瞬间瓦解对方的战斗力,这就是实战武功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艺术。”马老师认为这就是武功的真谛。“同时,在为人的境界上,习文、习武殊途同归。那些武功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往往很恬淡,不会争强斗狠。”
长春的一位八极拳传人说,修习传统武功,往往要到三四十岁甚至更大年龄,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而现在的散打选手,大多在3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如今的散打国手们练习的方法更注重“速成”,没有采用传统武功中讲究“根底”、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仅仅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进攻和防守动作;而所谓“学院派”的武术队,则更注重于表演,并不能应用于技击。两者都很难继承中国功夫的真正精髓。
“中国功夫靠的是多年的习练,靠的是厚积薄发地不断积累,到年逾花甲才得其中真谛。俗话说练体操年龄越小越好,练习武术越老越不能小瞧。从这点上看,中美比赛中国小将们虽然胜了,但他们也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功夫。”这是一位网友的看法,得到了这位八极拳传人的认同。
“中国武功有外家拳和内家拳两大类,各自均有特殊的训练方法。相对来说,外家拳更着重于‘力’的训练,外家高手往往力量惊人,他们的速度基本上也依靠的是超常的力量;内家拳则更着重于‘气’的训练,可以练出比一般人更强的生物电和更绵长的呼吸。内家拳更注重巧劲,讲究使力的效果,所谓‘四两拨千斤’,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很多外家高手最后还是归于修习内家拳。”冯先生说。而现在的散打运动员显然没有取法到内家拳或外家拳任何一家的精髓。
在近20年中,冯、马师徒与国外技击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过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相扑、泰拳、跆拳道诸派选手,用冯先生的话说,就是“都让他们满意了”,实际上也就是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打败了。长春的一位民间高手何松吉老师,受邀赴日交流,在日本与“合气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数年不遇对手。
“在民间,散落着难以计数的派别,各门各派都可能还有隐世的高手。真正的武功还在民间。”马来旺这样认为。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一位民间高手。
武林式微?
然而,也就在国内散打比赛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作为国粹的民间武术却正在逐步流失。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人”,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来发展得还不错,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时候相比还差得很远。”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
而武术圈内人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都已有十来万的身家,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武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人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武当山大约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本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家沟的中年人来到北京。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武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家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京,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中年人来北京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家沟授拳。
来北京学拳的这两位陈家沟人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安,现在已成为陈家沟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家沟已经出现了武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京的传人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家沟。
少林、武当、陈家沟……武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人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武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人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断代。
武与文不同,学文可以依靠书本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本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武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技艺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
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武技一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
国技光大无门?
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政府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
“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
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
中国武术流失,依我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照目前来看)。请大家想一下武术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在古代习武的人那么多,而近代却越来越少?为什么古时候的高手那么多,而现代也越来越少?其实在我看来,这与人来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中国武术最早可以追述到战国时期(当然,没准还可以更早,就我所知),当时的峨眉山就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手聚集地”。在中国漫长5000年的历史中,中国武术也更是花样别出,涌现出了不少的门派和众多的功法。可是那时的人们都生活在冷兵器时代,大家打架只能靠自己的拳脚,用上刀剑也就了不得了,两国之间的军队打起来,也不过如此,不可能线今天的时代,用飞机、坦克了。所以,练出一身得好功夫那是相当有用的,可以说就是无价之宝,不但可以在打斗中取胜,还可以借此来升官、发财(例如保镖、开镖局)。从而可以说,这也就成了人们吃饭的一种手段,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的功夫不可外传,不愿意传给别人。当然也很容易理解,你学会了我的功夫,你要是练得比我好了,我以后吃什么呀?人家都找你去保镖了,人家请你去当大将军了,我怎么办呀?而且,古人生活在古代,其生存压力比现代人少得多。据统计,现代人的精子数目比古人少了2/3,为什么?是因为古代人口少,竞争没有现代这么激烈,凡是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其实都深有体会,压力很大,来竞争的人很多,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人都想到大城市里来找工作,看看招聘会大家就都吓到了。既然竞争的人多了,大家都不想失掉自己的工作,所以当然要拼命干,这样一来也就更累了。本来压力就大,再这么一累,其实人们也就等于给自己造出了一个恶劣的生活环境。根据研究,生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其精子的数量必然减少,从而也就说明生物的体制在下降。可是再看看我们的古人,绝大多数人都是农民,商人很少,当官的比例也比现代少得多,可是农户们的生活就比现在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清闲得多,当然有时间去练功了。可是我们要想好好练功,努力练功,恐怕早被炒鱿鱼了!再者,很多武术的高手都是出家人,可是出家人的空闲时间那就太多了,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全是空闲,他们再不练成高深的武术那还有谁能练得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进入了热武器时代,科技落后就要挨打,就算再练得什么神功也挡不了人家的子弹快呀。子弹离开枪膛得速度是800~1000米/秒,我不信有哪位武术大师能躲得开。而且,就算你武功再高,也得与人近身肉搏,从来没听说过有两个武术大师能隔着十多米过招得。可是人家早在100多米外就已经开枪把大师打死了!所以说,在现代其实武术生存的环境已经渐渐的不在了,这怨不得别人,并不是国民不争气。你试试,要是练武术练得好大家就能衣食不愁,又有谁不去争着抢着去学、去练?至于什么前人的心血不能失掉吧之类的话,我看都是胡扯,人们都要饿死了,还去练什么神功,还去管什么前人的狗屁心血?
当今社会,两国交兵,甚至都可以不见到对方的面,用导弹,原子弹就已经可以灭人的国家了,近距离肉搏战少之又少,且看号称军事最强的美国训练出的特种部队,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有几仗用得着近身肉搏的?再看看英军特种兵“弯刀”部队,在战斗中他们的弯刀用了吗?还不是用枪和敌人拼?所谓的弯刀不过是个摆设而已。所以说,作为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把发展武术摆在第一位。可是这样一来,和古代各国在军队训练上的政策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武术今日之落墨也就可见一斑了,在我看来与人格斗已经成了武术附带得功能,而其主要功能已经是健身了。
再来看看散打,散打的兴起也不过十多年,试问哪个教练不是学武术的出身?大家习武总是想分个高下的,所以以后才出现了所谓的散打。可是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聪明过了头了,总是爱钻空子,于是乎散手的规则如何规定,我们就怎么训练,所以很多的武管也就出现了“应试教育”,也就训练出了一大批得窝囊学生,只会比赛而不懂变通。
散手中主要有拳法,腿法,和摔法,各个教练训练自然不会相同,路子各易,所以在散手中也就有了n多派(n属于自然数,呵呵)。而在散打中,秘诀也无非就是那么几点:“快、准、狠”……和武术中门路确实相同,其实不光如此,全世界搏击的精华也都是如此,违背了以上三点,大国神仙也得挨打,从来也没听说过以慢打快的,后发制人,以柔克刚,也都得快,慢了照样遭殃。再说,散打并不是使什么蛮力,其中也是以巧取胜的,例如摔法,并非拼着劲大把对方压住,而是要用巧劲,要学会借力,真正摔跤得高手是不怎么使劲的,我有一次和我师妹还有妹夫一起开车走,结果和一个交警发生了误会,那个交警非要写我们的车牌,师妹急了,只是拉了交警的胳臂一下,就把他摔出好远;那交警不服,反扑上来,师妹还是一样,毫不费劲,又把他摔出好远。可是光这摔法在武术中并不是家家都会,很多成了明的武术家只知打法、跌法,却对摔法研究甚少,当我向他们请教时,总是表现出很不懈的表情,可是当我和他比摔的时候,除了练摔跤的,没有一人能逃脱,往往都是被我一贴上身后就没辙了。所以有些人觉得像不会武的孩子使蛮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散打运动员的训练,不像民间的习武者那样要学很长的套路,只学几招或十几招,但是教练的要求却是要运动员们把这些招融会贯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教练教你一拳打对方面们(虚的)跟上一拳打对方小腹。难道我们就不能先打小腹再打面门了吗?当然可以。难道我们就不能把打小腹的一拳改成一腿了吗?当然可以。难道我们就不能一腿踢对方小腹,紧接着飞起一腿踢对方面门了吗?当然也可以。那我们能不能不打面门和小腹,打别的地方呢?当然更可以了,没人拦着你!所以我认为,如此不记架势的人一变换就是所谓的一招精吧。我听说自然门武术其实也是如此,逢敌对战,招招自然,不拘泥于陈规俗套。可是当代武术家们有有几个能如此?恐怕有一批人都还记不上这帮初出茅庐,跟本就不懂得什么精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