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一个并不遥远的名字,不需要跋涉山川,不需要古径寻幽,武林就在我们身边;从旁边经过的相貌平常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在天坛、颐和园、紫竹院等地孤单坐着的人可能就是武林中人,但是武术渐渐离开了我们,高深的武功绝妙的技击永远离开了我们,如同一个遥远的传说。
某种机缘我接触了武林人士的一个群体,他们是五行通背拳的传人,从外表看和平常人无异,但是言行间体现出来与众不同,待人热情不失稳重,坐时端坐垂肩,说话言辞谨慎,只是不经意之间眼皮一耷拉射出寒光。和他们在一起,听着古老的故事,恍惚中仿佛回到从前,回到清末民国初年的武术的巅峰时代,见到了被誉为“臂圣”的张策先生,见到了贫困中仍抱病写书的张喆先生,临终前的“妙手”董秀生先生痛呼,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传下来。 五行通背拳的传人中有位崇德顺先生,是张策先生的再传弟子,从他那里我了解到许多五行通背拳的情况。 崇德顺,北京海淀人,43岁,1981年开始练武,主要由大师兄张福顺先生传授。崇德顺先生身材魁梧,言语谦和,谈话中极少谈打,聊起当年练武的实战经历,说自己年纪小不懂事。他经历丰富,入伍从商,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现在致力于中华传统武术的推广工作,谈到五行通背拳的历史如数家珍,对传统武术的现状深感痛心,虽说近年来致力于武术的推广,但对传统武术的前景未感乐观。崇德顺先生经常向我介绍五行通背拳的历史和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
从他那里我了解到五行通背拳的辉煌历史需从“臂圣”张策先生说起,张策字秀林,直隶香河马神庙(现天津武清县)人,从祁家通背拳的陈庆先生学艺,又跟师兄王占春先生共同切磋琢磨九载,后从杨氏太极拳的杨班候、杨健候先生学习杨氏太极拳,当时有说法王占春为“臂仙”,张策为“臂圣”。 张喆先生是张策先生的族弟,在香河遇异人传授,将所学武功整理一遍,风格更紧凑。张喆先生在授业弟子董秀生先生住三年后,在天津创建第一通背拳社,传授邓洪藻先生、张春裕先生等人。 董秀生字毓林,董秀生先生是张策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张喆先生的授业徒,人称“妙手董秀生”。张策先生临终前将董老师托付给张喆先生,张喆先生口传心授三年后才离开董老师家。董老师又将通背拳艺传授张福顺、孟庆俊、孟庆祥、丁好顺,崇德顺等人。 一、 一代巨擎过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1934年10月8日,北平锦十坊街双栅栏张策寓所,张策先生的弟子,朋友伤心欲绝,没有想到张策先生从南京回来后会有如此变故。“臂圣”张策先生早年由于走南闯北水土不服,服用鸦片止泻,不料鸦片上瘾,参加1933年南京国术大会后因为在南京吸食鸦片不方便,回到北京,听从弟子的劝告戒烟,服用戒烟药后腹泻不止,危在旦夕。卧倒在床上的张策先生更为痛心,“我造孽啊,我没有传下来,韩占鳌、张殿华(张策四大弟子)是盲人骑瞎马,他们才学了五成。” “臂圣”张策最终悔恨地走了,悔恨带走了太多的东西,后人也不知道带走了多少东西。与张策过世相呼应的,“虎头少保天下第一”形意拳的孙禄堂先生也离世。 随着清末民国初年两位中华武术技击高手的离去,宣告了冷兵器时代的彻底结束。可以花费20年时间练武,凭武艺闯荡江湖,一击天下闻名,以传授武艺或为权贵护卫为业的时代过去了。没有人有20年时间去练武,即使有20年时间,也练不出张策先生和孙禄堂先生的武功,即使练成了,一身武艺招来无尽的烦恼,张殿华先生,当年张策先生的四大弟子之一,就在红卫兵赶来捉拿前用武功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中华武术发展到巅峰,随之是骤然降落。
当时北平《民生报》十月十一日报道:
通背专家张秀林之逝世 与生前曾与其人韩老道,其仙侠之流欤
通背拳专家张策之秀林,香河县人,精于技击,初有声于燕赵之间,壮年曾从拳术名家杨建候习太极拳,与现任北平国术馆馆长 许禹生为师兄弟,张策北出关外,南至齐鲁等处。踪迹所至,声誉大振,晚年曾于沈阳,北平等处,设馆授徒。以是桃李半天下,门人弟子散走四方,论者于张之技艺,均多表示钦佩。盖张之通背拳,以至登峰造极之境,遂国术界人亦多叹为不及也。年前张曾应首都国术界之聘,赴京教授拳术,未及返旧京。在首都时,与名拳家吴鉴泉及褚民谊等相处甚得,至是张复闻名于大江南北矣。 今秋张因腹泻卧病锦十坊街双栅栏寓所,延医诊治,未见效果,日前病突加剧,遂于八日逝世。国术界中人,无不为之悲。张有子二人,长子殿英,现亦任拳术教习焉。张宅于昨日接三,其弟子及国术家往吊者,达四百余人。闻张生前能以手击人,当者无不披靡,直仆十数丈之外。其徒张翰臣在津设立国术通背研究社,著有《通背拳浅释》一书,于“源流浅叙”章中,于张之事迹颇有述及,原文略谓:‘通背拳为武当宗派,当初属于家传,知者甚鲜,且历代相传,口授为多,故发明于何代何人,无可稽考,于有清中叶,有王占春先生,河北良乡县北黄新庄人,幼而好学,初败旧都白云观一道长为师,道长盖通背专家也,旋道长又引王先生至西上某寺,又掲一道长,谓先生曰,此汝师叔,我因事远游,不克教汝,居此与汝师叔学艺可耳。 十八寒暑,艺乃大进,通背之妙豁然贯通,而今人所不及者,身体处处练到,眼中可容指乱搅,若无事焉,脉络能通能闭,胸腹能合能开,肩能伸能缩,伸者长一半,缩者使之无,动力者千斤之力不能移其身,灵巧处,夜中燃香于炉,以枪刺去,火灭香不倒,非炉火纯青者,克此 , 道长年龄不可考,据山中老人云姓韩,人皆称韩老道。张秀林先生与王先生为挚友,先从杨氏学太极拳二十年,又从王先生研究通背,磋磨九载,深的王先生三味,平日以师兄弟称,王先生卒于清末,后两年,旧都有韩君者,晤王先生一面,韩不知其已亡故也,几张先生闻信,急访韩君,韩君始悉王先生去世已久,相顾惊讶,不止,云云。由张享年六十八岁云。
崇德顺先生说这是我们能找到关于张策的最全面的文字了,我们要深入了解张策的时代,只有靠门派内老人的口头诉说了。
二、易容,轻功,异人―― 我们听说的时代 传统武术口传心授,大多没有文字记载,下面是崇德顺先生讲说的门派内流传的故事:
易容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阿珠姑娘擅长易容,利用化妆品和服饰可以装扮成老婆婆,还可以扮风浏倜傥的慕容公子。 据说,武术中有真的易容术,用的不是化妆品,用的是气。董秀生先生患病后,在颐和园附近的弟子孟庆俊、孟庆祥家休养,董秀生先生说起武术中有易容术,弟子请求他表演一下,董秀生先生说:“以后可以,但是现在有病一口气提不上来。” 传说,王占春先生过世的时候,张策先生不在北京,等张策先生闻讯感来的时候,王占春先生已经入棺。张策说,我是王占春先生的好友,能否见王占春先生一面。王占春先生的儿子勉强同意,打开棺材发现空无一人。2年后,北平有韩君见到王占春先生,张策先生闻讯找到韩君,韩君才知道王占春先生已经过世。张策先生想继续寻找王占春先生的时候,有人劝告,王占春不想见你,王占春会易容术,即使相见,你也认不出来。张策先生于是作罢。
轻功 轻功大家都听说过,武侠小说时常有两人较力,一提气奔出几十里,渐渐地功力差的落在后头。 听说张策先生在香河老家练功的时候,经常和弟子到北京城吃宵夜,吃完宵夜后又回到香河,这时候天还没有亮。有人看见张策先生奔走的时候,不是如同寻常人的奔走的样子,而是用双臂带动身体向前,脚跨跃幅度极大,身体如同一个球向前。 当董秀生先生的徒弟问张策是否会轻功的时候,董秀生先生回答,我没有见过。
异人 张喆先生在香河老家练拳的时候。后遇前辈高人慕名来访,前辈高人在张喆先生家中住了两个月左右,高人将张喆先生所学整理了一遍,张喆先生的理论和实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张喆的通背拳身形更活且紧密,劲力更加急脆且伸缩自如。张喆先生晚年的时候,提起前辈高人时,总是说“没有大德,要是当初跟前辈高人走了,恐怕现在就不这样了,当时有家有口,供不起人家,前辈只在家中住了两个月。”
三 、动心者为武,静心者为道? 传统武术是按照传统传授,训练,技击方式存在,按照易经五行阴阳八卦理论指导的武术。传统武术如何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统套路和技击是传统武术的表现方式,这是传统武术的外在形式,了解的人很多,但是传统武术的内在形式是什么? 孙禄堂先生在《拳艺述真》一书中提到郭云深先生首先提出了明暗化三个境界。由明劲转暗劲要经历一个过程,有病数年,有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功力减退,经历这个阶段后,脱胎换骨,功力大进。 崇德顺先生给我们描述了他的练功经历五脏六腑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肺部,十五天左右,没有用力时正常,稍用力感觉吃力。第二个是心脏,半个月,不定时的心跳加速,约130-140次/分钟。第三个是肾,从睾丸到肾有一条细管在窜,似海浪一波一波,仅是一天;老师说这是后天补先天,肾为先天之本。第四个脾,吃饭喝水时感觉胃里有东西,饱胀感觉,也十五天;手臂非常细腻。第五肝,晚上练功时感觉四周全是眼睛在看,一次是晚上练功时一只猫在房上看我练功,我说“去”,猫一步一回头的看着我不情愿走了,谁知道我刚转身练拳,不知什么时候猫跑到了我身后猛叫一声跑了。老师说前辈有说法,是你练得的好,鬼神动物才过来看,它在学你的动作呢!你不让它看它当然生气了。
这是崇德顺先生练武中身体的感觉合转变过程,这是练武中身体起的变化。 但是传统武术练的是什么?动心者为武,静心者为道,在武不言武。就武术两个字的解释,武为动作,术是术理。武术是用身体表达思想和智慧,修炼武术实质上是修心。 如何练好武术?崇德顺先生说,我说的可能也不全面,如果要想成为武术家要有三要素:一、有钱没病,气足心静。二、有明师指点,自身有悟性,有时间练习。三、一把剑,一车书,耐得寂寞,持之以恒。 练武首先要神闲气定,能够安心持之心衡,功夫自然上身,智慧自然升起,练拳贵在一个灵字,拳要越练越灵,心也要越练越灵,练功时不能心有杀气,搏击时的技能是临敌时的自然反应,反之人容易被拳所拘,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传统武术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知道传统武术技击的人少了,能够体现传统武术技击的人更少。即使练习传统武术的人,也只是在练习一些套路,并没有真正相信传统武术的技击,认为传统武术只有套路,前人的身体差,前辈的武功没有传说的那么强。传统武术转向拳击,散打,平时接练打沙袋,身体素质训练,用拳击的拳法,泰拳的鞭腿。有人看了以前的一些摄像,认为传统武术在力量、速度、身体上和现在没有办法相比,现在散打能够击败当时的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目前发展困难,(其中的原因有几个)主要在这几方面,继承问题,怎样发挥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传统武术如何反思自己, 第一、继承问题,近50年来,传统武术的继承十分困难。传统武术的技击高手生活潦倒,下一辈习练传统武术多是业余,从时间精力上没有一个基本保证。 第二、传统武术的技击特性,传统武术是技击术,通俗点是杀人术,传统武术的传播从来就没有大张旗鼓,公开研讨。传统武术可以健身,但技击高手没有糊涂到将传统武术练成体育。传统武术的技击是如此的犀利,能将文弱书生极短时间内转化冷血杀手,真正掌握传统武术技击的人无不战战栗栗,如履薄冰,生怕误传匪人,故非常年考察思虑再三才敢传些真迹。传统武术没有练到真正的东西,是不如拳击散打,这点没有争辩,但是练到的时候技击是简单的事情。 第三、传统武术如何反思自己。现在谈得较多的是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如何适应大众传播,如何进入奥运会,有人认为传统武术需要创新。19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热播,习练传统武术达到一个高潮,公园路边青少年狂练传统武术,说明社会对于传统武术是欢迎和热爱的,20年后传统武术的低潮提示了什么问题,传统武术伤了社会各界的心。练拳20年即使动不了手,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传统武术都没有能够回答传统武术要练什么。至于传统武术进奥运,这是缘木求鱼,不少中国人自己都不爱的传统武术,老外会爱吗?传统武术的创新提法不错,但是目前传统武术是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如何创新。
五、正在消失的传统武术 前一段时间少林寺将少林武术申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有关规定指出,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的作品为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实,不仅少林武术濒于失传,而是整个传统武术正在失传。
张策先生可能带走了一半的东西,董秀生先生临终前拼命往外倒,至少我们知道易容和轻功已经带走了,我们不知道的可能还有不少。崇德顺先生说自己练功有反应,但是下一辈能否练到自身有反应,不得而知。 已经失传就失传了,无论我们如何痛心疾首都没有办法再追回来。由于种种限制,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众多练法,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练;即使练了,和前辈当年的练法要求相去甚远,更令人痛心。通背拳讲求前进一丈,后退八尺,瞬间完成,上中下三路打法,倏忽从下而上,继而直奔后脑,这些我们也很难做到。张策先生张喆先生弟子辈中硕果仅存一位――天津大发五行通背拳社的张春裕先生,可年事已高;张策张喆再传弟子中不少也过世了,在世的也多在70岁左右。如何抢救目前尚存的传统武术迫在眉睫。
传统武术讲求口传心授,传统武术的继承不是仅仅记录拳法,练功方法就行,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有好的老师传授,否则很容易有偏差。下一代的功夫没有练出来之前都有危机感,传统武术的继承时刻有中断的可能。现在传统武术的继承都是一种业余方式,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基本都有职业,业余有时间和精力才能练武,人力物力的缺乏给传统武术的继承带来很大的困难。 六、继承传统,感慨万千 关于传统武术如何发展,崇德顺先生谈了他的希望: 他说,希望尽快恢复传统武术散手赛。散打不等同于传统武术散手,尽管没有权威的散手规则,但是广为接受的擂台习惯,如下台即输,倒地为输是否仍可借鉴? 散打虽然推动了技击,但是体现的力量、身体对抗的理念,与传统武术点到为止,不拼体力,讲求瞬间爆发的理念不一。应该利用传统武术散手赛促进传统武术回归到传统训练方式,调节出人体本能。 传统武术界应该知识化,专业化。传统武术练习者应该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大学生群体的传播。传统武术的下一步应向专业化发展,要有一批武术家从事专业武术研究教学工作,探讨传统武术如何适应现代发展。 他说,应该更多的开展传统武术交流活动。传统武术在武协的领导下,成立了各拳种研究会,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是武术各拳种相互交流活动不多,多以表演为主。传统武术理论探讨和实战交流极少,没有实战就发现不了问题。不以名利为目的的实战交流,可以相互印证训练效果。 崇德顺先生还诚恳的说,他希望与武林界的朋友多多交流,共同探讨理论和实战,希望就此能够促进和恢复传统武术讲求实战务实的作风。
和崇德顺先生的接触中,可以感到崇德顺先生传播武术的赤诚之心,也感到他对传统武术继承和推广过程中的的无奈,我们忠心祝愿崇德顺先生在传播传统武术能够顺利些,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和学练传统武术,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