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散手搏击网 >> 人才库 >> 突出贡献人才

 
津城摔跤手 寂寞几人知
来源:天津青年报  发表人:老玩童   点击数:5115   发表日期:2005-07-25 00:33:23


  摔跤之技,看者从来多于练者。清末民初以后,天津的摔跤高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提起过去天津的摔跤名家,许多老人至今记忆犹新。有这么一位练了55年摔跤的老人,不忍心将自己的一身本领荒废,多年来一直为摔跤事业奔走呐喊,并将自己的技艺无私地传授给门徒。当问他为了什么时,老人说,“没别的,看到近些年中国式摔跤陷入低谷,真的 担心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摔跤技术失传,对不起传艺的师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我15岁练摔跤
  与记者谈论摔跤的这位老人叫孙登科,1948年踏入南市三不管的跤场学习摔跤,当时他年仅15岁。
  谈起当年学习摔跤的经历,老人非常自豪:“我上小学时就对摔跤产生兴趣。那时候,小孩娱乐活动非常有限,能念几年书就已经不错了,所以除了在外边疯玩儿之外,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练武术和摔跤。由于家离南市很近,所以经常到那里看摔跤。那时的跤场人特别多,摔跤的选手多,观众也多。家里人对我学摔跤都很支持,父母当时的想法是:学摔跤一能强身,二来有师傅管着不会到外面惹事。”
  上世纪40年代,天津摔跤界高手云集,跤场林立,拜师、拜明师非常关键。孙登科说,拜明师可以说非常重要,“明”师与“名”师不同,有些老师可能名气不是很大,但教徒弟非常在行,即使老师在摔跤界不会称“王”,但可以培养出成“王”的徒弟。而“名”师是自身名气很大,跤技高超,但他不会针对徒弟的特点进行教授,除了与师父技术特点相似的徒弟可以得到很好的指点外,条件、风格不同的徒弟就不能从“名”师那里获取有益的东西。他的师父杨世泽先生就是一位“明”师,人品好,技艺精,而且善于教授徒弟。拜师后,15岁的孙登科开始了摔跤生涯。
  皇宫高手散民间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求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力量、技巧获取食物、进行自卫,产生了古代的摔跤。清朝尚武崇战,加之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所谓“布库”实际就是为皇帝娱乐观赏而成立的专门摔跤队伍,既能为皇帝观赏助兴,又可以担当皇帝的护驾亲兵,是清朝时待遇不错的一个差使。清朝灭亡后,原本为皇帝准备的布库们失去了“金”饭碗,只得流落民间,社会关系好的当了保镖,不好的只好沿街卖艺。
  孙登科告诉记者,这些来自皇宫内的摔跤高手,成了第一代民间摔跤艺人,此后,随着名气的不断提高,这些高手纷纷成立跤场。所谓跤场实际也不大,也就是5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跤场的主事人准备一些桌椅板凳,备些茶水,邀请几个练摔跤的朋友和徒弟表演助阵,一个跤场就算齐了。干跤场的都是摔跤界的硬汉,技术了得,一般情况下,跤场的当家人不会下场摔跤,都是由帮忙的朋友和徒弟在场内摔跤表演,名为表演,实际上两人也是真摔。由于跤场的这些人都靠表演挣钱吃饭,因此每时每刻都要有摔跤选手准备下场,所以一天到晚杀声不断。
  以前摔跤不斗力
  每当看到如今的摔跤比赛,孙登科心里总有一种惆怅。“这还是摔跤吗?”老人常常自问。“过去的摔跤高手从没有互相撕扯着半天转来转去,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成分占比重很大,虽然有力的成分,但不是用蛮力,而是巧劲,借力使力,不然相差20、30斤体重的选手为什么能斗在一起呢?单凭力量大在过去的摔跤界是行不通的。摔跤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现代体育科学同样认为,摔跤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力学的表现,而人体的动作也是如此,人体的重心皆会上下左右而移动,“对摔”最重要的是把对方的重心拿到你的重心之上;或以你的重心做一圆周环绕,且把对方作为你的延伸,使其随我而动。这样才能使对方摔倒。
  提起鼎盛时期天津的摔跤高手,孙登科用了“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形容当时盛况。“不要说谁敢称绝对的第一,就连在比赛中保持不败也很难说。由于高手云集,高手之间谁都有可能夺冠,因为他们的技术水平差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天津摔跤高手最多的原因。”比较摔跤的三大流派—————北京、天津、保定,天津的摔跤最适合实战,动作泼辣实用。
  “大绊子360,小绊子赛牛毛”,天津的高手们各种技术掌握得非常全面,每个人都有绝活,因此双方对摔,考验的是技术,而不是力量。天津过去著名的高手讲究“快跤”,两人见面用手互相一晃对方,瞅准机会的一方就能近身出招下绊,吃招的一方已经倒在了地上。对于这种快跤技术,孙登科也只能通过语言向记者介绍,“现在的年轻一代能用这样的技术,我还没有发现。”老人说。
  训练古法丢不得
  同其它运动一样,摔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像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及防,从而争得主动。
  “现代训练技术和新型训练器材的使用,使得老的摔跤训练方法和器械失传,有些可以改进,但有些我仍然觉得过去的方法更好。比如,过去练习时使用一种‘大棒子’(木棍),根据个人的臂长、手掌大小使用不同的‘大棒子’,它主要练习摔跤选手的提、拧、带的力度,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这种力度是和人自身的力量有不同,确实是力学的劲道得到体现。还有一种‘推子’,与石锁近似,摔跤选手可以用来做平推动作,但看似简单的这个器材却包含着力学原理,推拉时,着力点在前面,就像你将一个人推出又拉回来一样。如果换作现在的哑铃,虽然重量上近似,但推哑铃的劲头用在摔跤比赛中,就会发觉力量发不出来了,这就是现代器械与传统器械训练的区别。其他如滑车、地秤等等,许多只是听说,已经没有摔跤选手再用这种方法训练了。”
  传统的未必就好,但好的东西肯定有传统。71岁的孙登科老人对过去的摔跤时代充满了怀念,但更多的恐怕是对过去那种氛围的怀念吧。
  职业化能救摔跤
  时代进步了,但练摔跤的人少了,这是孙老先生眼中的事实,孙老先生的徒弟基本上还是早年教的那些人,他们大都快60岁了。一方面是苦于无徒可收,一方面又怕收了徒弟没学几天就不练了,孙老先生左右为难。回头想想,练几年摔跤,既耽误了学业又不能保证找到好工作,谁家愿意让孩子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孙登科回忆:“当年我和师父学摔跤后,就跟随师父的跤场在南市和谦德庄谋生,虽说每天比较累,但收入还是很高的。60年代初,我在跤场每月能拿到85块钱的基本工资,还不算出场的奖金。那个时候,普通工人的月收入才30多块钱,我的基本工资比一般的工程师都高。跤场的摔跤选手是职业选手,只要出够场次,就可以拿到最低工资,如果比赛成绩好,赢得场次多,还会得到额外的奖金,这是跤场的规矩。如果不是‘文革’使跤场退出历史舞台,我可能将摔跤作为我的终生职业。”
  眼见武术、散打等项目日趋红火,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再次燃起了重振民间中国式摔跤的热情。“如果可能,成立一家摔跤俱乐部的愿望有可能在明年实现,就像过去一样,实行半职业化的管理方式,让爱好摔跤的年轻人看到练习摔跤的前途。兴许,还会成为第一批职业摔跤运动员呢。”
  老人的愿望虽然还只是一个想法,但能够怀着对这项运动的崇敬,将中国式摔跤的技术重新挖掘出来,这本身也是一种魄力。资金、人员从哪里寻找,老人无从知晓,这些困难,又有谁能帮他呢。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李小龙图片大全…[364074]
 地下黑拳传奇…[343879]
 人体要害部位图…[192872]
 新到中泰、K-1 MAX2006 比赛…[172076]
 本网站对世界各地培训中国功…[137976]
 
 最新5篇文章
 六次全国书法金奖--张立成的…[4101]
 九门挂棍——沧州武术的高光…[3195]
 中国式摔跤的希望--任宝才老…[3173]
 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成功…[1969]
 张立成:多才多艺的书法家…[11139]
 
 相关5篇文章
 中国式摔跤的希望--任宝才老…[3173]
 六次全国书法一等奖获得者—…[7785]
 中国散打十大名帅…[43880]
 沧州散打教练李文生…[16583]
 北京武术比赛太极剑选手崔文…[13266]



   
 最新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