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成原创 转载请注明作者
散手,又叫散打,白打。是我国人民自原始时期在与野兽搏斗和部落间的纷争中形成的利用自身的踢、打、摔、拿去击打野兽或敌人的一种形式。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历代习武者不断地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进行充实,到了今天,散手已经成为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形式,它在强身健体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散手运动,实际上就是人体按照武术(攻防含义)的要求进行的对抗性运动。
学习散手,首先要明了人的身体结构、研究人的心理特点,离开对人的研究去空谈散手是不科学的。散手的基本技术和运用方法,必须符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
人的运动器官从外表看由头、上肢、下肢、躯干四大部分组成。骨、肌肉、韧带等在大脑的指挥下进行着有机的联系活动。从而形成人体的基本构架(形态)及各种各样的运动姿态。在研究散手运动中人体中,主要应研究:
1、人的运动器官及其内在的联系和功能;
2、人体各器官对外击打能力(如速度、力量等)以及所承受反作用力的能力;
3、人体各关节、各器官和各部位对来自自身以外的打击所能抗拒的能力。
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些人体对打击比较敏感和相对脆弱的部位。这其中,“经络”和“穴位”与关节、肌肉等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内容。打击人体的穴位,可以在对手身体的作用点产生大大高于一般部位的疼痛、酸麻、失去功能等,使其丧失继续进攻的能力,以至引起对手疼痛、痉挛、呼吸困难、失去知觉、精神丧失,甚至窒息、死亡。本文介绍内容仅用于研究参考,请勿用于恶行,特此声明。
在武坛趣闻中,最神奇的技击术大概要首推点穴法了。据说:度穴而击,随心所欲,一指戳去,只要点中穴位,就能使对手或哭笑不止,或呆若木鸡,或伤残致死。这种难以捉摸的击法,以它的神奇,诱人倾慕;因它的神奇,引人怀疑。于是,武坛上到底有没有点穴法?点穴究竟是怎么回事?点穴法是怎样练成的?被点中穴位后是否有救?等等,就成了一串引入探索的问题。
泛览武术典籍,点穴法确是有的,只是不象武侠小说和传奇故事中渲染得那样奇绝玄妙罢了。明清之际,史学家黄守羲撰的《王征南墓志铭》就载云:“(征南)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恶少侮之者,为征南所击,其人数日不溺,踵门谢过,乃得如故。牧童窃学其法,以击伴侣,立死。征南视之曰:“此晕穴也,不久当苏。已而果然。”
点穴法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人体上分布着直行的经脉和由经脉横向分出的络脉。经络系统内贯脏腑,外达肌表,网络全身,是气血运行转注的通道。能量物质通过经络输布至人体各部,使各组织和器官获得营养补给,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信息通过经络传递到身体各部, 使外感传于内、内状表于外,从而保持人体协调平衡的应答。在经络通路上,散布着若干脏腑经络气血出入会合的“处所”,这些“处所”就是人们所说的“穴位”,或“气穴”。它们能够接受各种物理刺激。刺激感由此进入经络后,呈双向性的线状或带状传导,影响(调整或紊乱)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点穴法就是利用点、打、踢、拿等击法重创对方穴位(即以劲力施予物理刺激),以“隔气血之通路,使不接续,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苌乃周《苌氏武技全书》、《六合心意拳》抄本)因此导致人体能量和信息的输导失调。
由于经络中气血运行转注的动力是“经气”,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因此,有些拳家将点穴法称为点气法,或截气法。 还有所谓按时点穴法,是以“子午流注”学说为理论依据。此学说认为经络气血的运行是随干支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阖闭时穴,气血正值衰绝,如此时击之,能乱人真气。
一、人体36大死穴的位置
包括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人体上共有409个穴位,包括14条经络上361个穴位和48个经外奇穴。这其中,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如果按照头面门、躯体部位、脊背门、腿足门四部分列出,它们分别是:
一、头面门:百会、印堂、睛明(左右双穴)、太阳(左右双穴)、人中、耳门(左右双穴)、哑门、神庭(左右双穴)、人迎;
二、躯体部位:膻中、乳根、期门(左右双穴)、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章门、太渊(左右双穴)、膺窗(左右双穴)、乳中(左右双穴)、鸠尾、巨阙、曲骨;
三、脊背门:肩井、大椎、命门、长强、肺俞(左右双穴)、厥阴俞(左右双穴)、肾俞(左右双穴)、气海俞(左右双穴)、志室(左右双穴)、海底;
四、腿足门:足三里(左右双穴)、三阴交(左右双穴)、涌泉(左右双穴)。
下面就将这36大“死穴”在人体图上一一标注出来,供广大武友点评。本文所用图例均按照国家1991年1月开始公布、执行的《经穴部位》定位,使读者在研究使用时作到准确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