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第2届武术功力大赛前晚在深圳落幕,各地武协、体育院校和武术馆校共40支队伍近200名运动员参加了为期两天的这一比赛。从比赛的情况来看,全国功力大赛作为一个新创办的比赛固然具有重要意义,也取得了成功,但也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武术管理部门用心良苦
由于对武术认识存在局限,功力运动长期以来被游离于武术概念之外,套路与散打一统武术竞赛天下。随着对武术内容认识开始深化,人们认识到各拳种的练功方法是一种易于普及和易于开展的群众性运动。为丰富武术赛事,加快武术功力运动的体育化与竞技化进程,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决定推出武术功力大赛。经过先后两次在广州和北京召开“武术功力比赛赛项论证会”,制定了规程和比赛规则,第1届武术功力大赛比赛终于于去年11月在佛山举行。
举办武术功力大赛可以说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国际传统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澳门武术总会理事长陈永杰认为,如果扔掉传统武术,武术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体育传统,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体育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第一次破天荒地把武术功力推为武术正式比赛的项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修炼的真正目的首先是技击,而要实现技击的第一步就是功力的训练。古话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这道出了功力练习的重要性。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比赛,使功力运动拂去了神秘色彩与乡土气息,走上了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
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举办还显示了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日益认识到传统武术的作用。有专家认为,向传统武术回归是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传统武术在海内外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特别是在海外,具有影响并真正能得到推广普及的是中国的传统武术而不是竞技武术。
在与本报记者谈到武术功力比赛举办的背景因素时,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教授从现实、历史与借鉴西方竞技体育的角度,阐述了举办赛事的必要性,并着重说明了功力大赛项目设置所依据的4点原则,即科学健康,特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
国家武术管理中心可谓用心良苦。参赛的选手以及参与创办和组织比赛的各路专家都认为,举办这一比赛的出发点是好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一些企业争办比赛也说明这一比赛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但比赛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也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
“民间派”VS“学院派”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而武术的根基在民间,民间有许多怀有各种奇能异技的“高人”,但民间习武人士在套路和散打这两个武术竞赛项目上是无法与专业运动员相比的,而功力比赛来自民间,人人都可以参加,而且有希望获得好名次。功力大赛把功力推到前台,对拧长竿、掌劈砖石、桩上徒搏、绳标击靶等项目,第一次让大量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高手走到比赛现场,成为新的武术明星。第1届比赛出现的“民间派”与“学院派”在规定项目中的相互较量的场面仍延续到本届,虽然在总体上还是“学院派”占优,但在单掌断砖的比赛中,在上届失利的民间高手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总体而言,由于民间竞赛性活动较少,缺乏技艺的交流,更缺乏比赛的经验,因此民间选手就突出了以表演性为主的特点,而较为缺乏比赛需要的能力。体育院校的运动员大多参加过比赛,经验丰富,而且还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的心理训练,有利于稳定地发挥水平。不仅如此,他们还与教练认真研究竞赛规则,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项目的运动规律,适应了比赛,在规定项目的角逐中显露出很强的竞争实力。
尽量区别于“街头卖武”
此次武术功力大赛设有规定项目竞赛,自选项目表演赛,特邀项目汇演3类。
规定项目竞赛本届共有5项: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长杆,绳镖击靶,桩上徒搏。去年设置的“抛接沙袋”今年取消了,原因是沙袋过重,参赛队员在比赛后半程中体力大为下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自选表演赛项目分为克服阻力组、击打能力组、灵敏能力组、其它能力组;特邀汇演项目包括不宜列为自选表演赛项目的各种武术绝技、绝活。引人注目的是,自选表演赛项目新增了3个赛项。一是“指鼎较力”,即先赛5指支撑倒立,然后依次赛4指、3指、2指、1指;二是女子“夺桥徒搏”,将男子“桩上徒搏”的“桩”改为“桥”,运动员站在“独木桥”两端进行徒手搏斗;三是“悬空断物”,即用手掌击打置于支撑台上红砖(或石条、铁条)露出台面1/3部分,逐步增加数量或厚度。
从竞赛的角度来说,规定项目与自选表演项目中的女子“夺桥徒搏”有比赛的意义,其它则更多的只是一种表演。而在这些表演赛项目中,有些是有真功夫的,如今年28岁的广州体育学院学生王巍保,有18年的练功经历,他表演的“一指禅”和“二指禅”,集内功,外功,硬功,柔功于一体,结合武术套路的演练,再配上中国传统音乐,整套表演潇洒自如,轻松流畅,观众在惊呼其“神功”时,又得到美的享受。但有些则是靠力学上的技巧,常人掌握门道也可以做到,这样就失去了“功力”的意义,和一些“江湖特技”搀杂在一起,而成为“街头卖武”的把戏了。如大多数选手比赛用的石条都是脆性很强的大理石,所用的所谓“钢条”是用力扔到水泥地都会摔断的生铁,而有些选手则在展示这些“功力”时还会使用针对性的技巧。外行是看热闹了,但是内行看了却直摇头。
本报记者认为,民间的“功法”鱼龙混杂,即使只是表演赛而不是规定项目比赛,主办者也应该严格确定其标准(特别是所使用的物件),只有练出真功夫的项目才能入选。实际上,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从创办比赛时就很注意这一问题,抛弃了很多不安全或过于注重某种“技巧”的项目,但由于考虑到比赛需要观赏性强的东西,且对一些项目的“底子”也没有完全摸清,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因此还是保留了一些并非真正功力的项目作为自选项目表演赛和特邀项目汇演。对此,具体负责武术功力大赛的康戈武教授表示,万事开头难,今后武术功力大赛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他已考虑在自选项目表演赛的“击打能力组”中取消“空断石板”和“空断铁条”,而保留“空断砖块”,因为砖头是由赛事组委会准备的,而石板和铁条却是由参赛队自备的,组委会无法鉴定其承受力是多少。
以上是从竞赛的角度来说的,而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则有一些项目的技术性不强,观赏性较差。当然也有一些项目是内行和外行看了都说好的,如“一指倒立”、“二指倒立”、“铁砂掌劈砖”等,既有真功夫,也有观赏性,但这些项目却存在另外一个问题,一是不可能推广到大众练习,二是也没有健身价值。
实际上,这些真功夫有些还是对身体有害的,如一些练成“二指禅”的选手,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的拇指已经严重变形。练“铁砂掌”的修炼者中,有几位民间高手的手掌严重变形,关节处骨质增生,练功手掌满是老茧,肿胀得很厉害,比另外一只厚了很多,成为一只巨大的“熊掌”。尽管他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是循序渐进长期练习,有药物辅助,对身体没有造成损害,只是手掌外形吓人而已。不过,不少专家还是坚持认为这些功力是以违背身体自然甚至摧残身体为代价,除了表演,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虽然比赛已搞了两届,第2届在首届的基础上有所完善,但仍有不少不足之处。首先是在规则方面,有的规则制定得不够细致甚至不够合理,使比赛的精彩程度受到限制和破坏。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大会对服装的要求不够严格,即使不能统一比赛服装,也应对服装有一个规范要求,以给观众一个良好的印象。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服装礼仪上也应表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赛中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武术功力大赛今后还要进一歩完善现有的比赛项目和相应的竞赛规则,开拓新的、形式多样的、各具特色的功法竞赛项目,完善竞赛方式,以增强竞赛的可比性、观赏性和普及性,这样,武术才能更全面、更科学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