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某某拳师谢世了,可惜的是老人家带走那么多的“绝活儿”。照此下去,后人见的东西将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沧州大概最为普遍,一部《沧州武术志》讲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在民间武林那更是灌满了耳朵。失传,就象是让新娘面孔的增加几分神秘的“盖头”,掩饰了武学的本来面目,令人倍增迷离惝恍之感。 那么,是不是因为失传,武艺就会变得日渐式微,精华逝去,惟余皮毛呢?对于那种封闭的社会环境、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文明社会来讲,这也许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再这么说,就实属欺人妄论,短视之见了。
首先,武艺的兴衰是不能寄希望于“绝门功夫”的。所谓的“绝门功夫”,实际上大多数是对某个人而言的,对此人是“绝招”,对他人未必就“绝”得起来,比如郭云深的“半步崩拳”,他能恃之打遍天下,别人也许连庄门也打不出去。理由很简单,他的生理条件与阅历,是别人无法重复的。即使他能把自己的精华传授给人,也未必就一定能再造自己,事实也证明了,武艺界并未出现第二个郭云深,若一心以郭的功力为自己的功力的楷模,难免会黄鼠狼下小雏子--一辈不如一辈。其次,对习武者而言是应该存在“人人有绝活儿”的境界的。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成为天下无敌的“大侠”,我说的“绝活儿”指的是在习武者个人独一无二的条件下创造的他人不能比拟的境界,让自己能在现有条件下将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能找到这个门径,那我们就拥有了自己的“绝活儿”。
因此,对我们而言,先人的许多东西我们是不可能学来的;对先人而言,我们的许多东西他们也是学不到的。民间有句俗话,“一个师傅教十个徒弟,练出来十一个样儿”,实际上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第三,对“绝活儿”的过分崇拜,是武林中人神秘化恶果最充分的表现之一。武艺最初的表现形式是一门技艺,有着根本的科学性,脱离了科学的武艺只能是舞台上的“武把子”或者武打影视中高来高去陆地飞腾的“超人”--我们不贬低它,那是人类的另一种需要,鄙人将专文述及--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不是已经有无数披着“大师”外衣的江湖骗子被戳穿了本来面目吗?他们靠着什么行骗呢?无非是神化自己,最起码也要神化先人,然后吹嘘自己获得了某些方面的“真传”,甚至是全部,只是由于自己未下大的功夫而已。从而,让更多的人与自己习武,多得些“灯油钱”。这是武林中的糟粕,对过去的一些武师如此作为,我想是可以理解的,竞争残酷,人要生存,搞些江湖把戏也是没办法的事,但对今天的武艺发展却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迷住了一些人的眼睛,混乱了人们的思想,让大家在遗憾中度日,甚至丧失了前进的信心,最后谁得了利呢?无非是那些天知道拥着什么艺自重的“掌门人”。
如今,武林圈内外人士被“失传的盖头”蒙的晕乎乎的不在少数。其实,武艺发展成为洋洋乎大观的文化,是世代积累的结果,是无数先贤杰出的创造点滴传承聚沙成塔的,我们理当继承。但他们也是一个“大锅叉子顶着个大酱块”的凡人,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们也能够做到,甚至在今天的条件下能够做的更好。
无论多好的武艺,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绝不可能一开始就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就注定了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丢失,否则,那就不叫发展,而是泥沙俱下,任何失去了汰旧创新能力的事物都是没落的,武艺也是一样,自然,失去的不会全是坏东西,但真正有用的东西是丢不了的。
再者,武艺的发展甚或集大成者,往往是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与先进的文化,也就是说武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的。那么,我们今天的武林中人在慨叹失传的同时,想过没有,让武艺与当今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从而龙骧虎步,傲视先人呢?任何一门学问都以自己的发展为骄傲,那武艺是否就应该抱残守缺,死抱先人的东西不放?--请注意,这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对先人最好的供奉--我斗胆问一句,艺界同仁,有几位说得全身上每一块肌肉及骨胳的名称和相应的运动方式?有谁说得出每一个招法中包含的力学原理?哪家武校开了运动生理学?要求的再高一点--其实并不高--有几人能用电脑进行武艺套路与招术的设计?鲜有其人!我们的大多数武师,与宋朝的武师相比,实际上并没有多大进步。所以,与其对玄之又玄的失传不满,甚至还要挖整,不如检讨我们自己落后于时代的科技意识与进取精神。
基于以上论述,我认为,武艺无所谓失传。人的身体及其功能是客观实在,习武的关键在于对其包含的运动可能性的把握,只要有人在,就不仅没有失传,而且创造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当怕什么武艺失传,怕的倒应当是神秘化的武艺观为什么不失传。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政府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