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确,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古代武术不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理论、技术、功法,也形成了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中国古代的武术家非常重视武术道德,尽管古代武术有千万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技法、功法,但是,所有的门派都不约而同地把培养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首要任务。武德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的格言。 中国古代武术主要是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因此,武术道德既有封建道德的糟粕,又有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剔除封建糟粕,继承和发扬古代武德的精华。那么古代武德中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1、武术的目的不是伤害对手,而是自卫 中国古代武术的一切招法都是以如何打败对手为出发点的。因此,武术动作是在对人体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做了彻底的分析之后,针对人体各个环节的弱点设计出来的。虽然,在战场上千军万马的集团厮杀中,武术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在单人格斗中,它确实是可以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锐利武器。但是,有意思的是,这种专为打人设计的武术,其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对手,而是出于自卫,制止对手的攻击行动。就像中文的“武”字,由“止”和“戈”两字组成。意思是“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汉书。武五子传赞》)。因此,真正的武术家出手总是非常谨慎,不到万不得已不出手,不到万分危急不用险招。如,在少林武术中有“八打八不打”的说法,所谓“八打”就是,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可以看出,“八打”之处均为不至造成严重伤害而又能控制住对手的部位,凡是不打的地方都是一些致命的要害。 “少林七十二艺”也强调,武术技击“尚德不尚力”,推尚道德,而非推尚武力,因此重守不重攻。练习七十二艺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即使功夫练到很深的程度,也只可用于自卫,千万不可以逞意气,好勇斗狠。 正因为武术有致人于死命的威力,好人可以用它来惩恶扶正,伸张正义,坏人也可以利用它来行凶作恶,伤害善良,因此,武术家们在选择弟子、传授武技时都把有没有道德列为首要标准。明代内家拳有对五种人不传的规定,这五种人是用心险恶的阴谋家、喜欢斗殴打架的莽汉、酗酒成性的酒鬼、喜欢显示卖弄的浅薄之徒和不能吃苦的愚钝的人(黄百家《内家拳法》)。峨眉枪法也强调传授武技时选择人的重要性,不能传给不仁不义的人(《峨眉枪法·戒谨》)。永春白鹤拳规定不能给不知礼貌的人教拳(《永春白鹤拳·拳谱》)。昆吾剑也有人品不端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等规矩。(《昆吾剑箴言》) 太极拳的打穴法也有“八不传”的规矩,即不传给不忠不孝之人、根底不好之人、心术不正之人、卤莽灭裂之人、目中无人之人、无礼无恩之人、反复无常之人、得易失易之人。只有确认学艺人是“忠孝知恩者、心气和平者、守道不失者,真以为师者,始终如一者”,才能将这些功夫传给他。(《太极拳谱》卷八《杨谱:清代杨氏传抄老谱》) 2、见义勇为,敢于斗争 古代武术强调自卫,绝不是说练了一身的好武艺就是为保住一己的身家性命。相反,有正义感的习武者总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武术家极为突出的优秀品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就出现了“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武侠。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武林好汉,侠肝义胆,不畏强暴,扶危济困,成为历代传颂的佳话。武术家出手与人格斗有“三惧三不惧”之说,所谓“三惧”是指老、幼、妇这些比较弱小的对象,武术家不宜与这些人争斗。而“三不惧”是指有大势力、大气力或大功夫的人,都是些平常人不敢碰的强梁之徒,对这些人偏要斗他一斗。这时候就绝不留情,要痛下杀手:“上打咽喉下打阴。中间两肋并当心。下部两臁合两膝,脑后一掌要真魂。”(《太极拳谱》卷十二《陈谱:清末陈鑫太极拳论著》) 虽然在专制的封建社会,穷苦大众受压迫、遭欺凌的社会不公现象不是靠技艺高超的武林豪杰行侠仗义所能解决的,但是,武术英杰们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扶弱除强,确实在青史上留下了一曲曲正气歌。 3、尊重对手、光明磊落 中国素有礼义之邦之称。中国古代武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的礼节,不论是以武会友,还是以武相争,总是先行礼再开拳,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所行的拳礼,按照习武者的身份、习武场合等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如五指礼,有两种,其一,一手伸平,中指尖对另一拳拳峰,或一手五指直立,另手成掌紧靠立指之掌,双手置胸前,丁字步,礼毕,复原。伸五指代表五湖、五岳,泛指天下;成拳表示献拳,意为敬向天下英豪和观众请教;其二,一手伸平,盖住另拳拳面,表示济因扶危,抑强助弱:或向大众求助之意。四指礼,左手为掌,亮四指(表示四海武林同道和四方观众贤达),曲拇指(表自谦),右手成拳(表示拳术)贴左掌心,置胸前,丁字步。或将成礼之双手左右横摆,归于胸前。意为四海武林同道,列位观众在上,不才开拳献丑,望海涵赐教。或说:亮四指代四海武林若昆弟;五指成拳表示五湖亲近似一家。 三指礼,有两种,其一,左手亮三指(表示释、道、儒三教九流俊杰),曲食指、拇指(表示一不畏人言攻击;二不避斧钺伤身,忠诚真理),右手成拳(表示三山五岳协力同心,众志成城)置胸前,左足尖朝前点地,右腿微弯;其二,两手作虎爪形,掌背相靠于正胸前,取四平马步。以示反对外来统治,振中华国威。 举手礼,有三种,其一、一手持械,另一手亮。掌,掌缘向前,掌尖与肩平;其二、在对拳或器械对练时,举手敬礼,同时也是开始的信号;其三、两人相见,亮左掌为打招呼,对方举右掌为答谢。 合参礼,同施二礼,如先鞠躬,继行四指礼。意为“礼多人不怪”。 一字礼,踏上一步,立姿,两臂一字伸平,左手伸四指,右手伸五指;或两手均伸五指。表示五湖原本一家,摒弃门户之见。 无为礼,据老子“清静无为”思想衍化而成。取站式,两手成拳下垂并向后摆,不使显露出来。象征老子的“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思想。 见山礼,无礼仪性招势。表演前作谦虚语,然后在击掌;震脚、摆拳、亮拳或发一声喊之后,直接开拳。 还有一些特殊的拳礼,仅适用于一定的群体,如: 合十礼,多为僧人所用;低眉垂目,双掌合十于胸前,闭目,躬身。 莲花礼,为明清民间广泛流传的白莲教徒众的拳礼。两掌根相靠,十指分开微曲合成圆形,当胸前,有如莲花开放。表示庶众一心,英勇奋战,反抗清朝。 再如少林派武术家,在与人交手前,先站开马步,左拳横置右掌虎口中,右掌心向外,平与胸齐,先退后三步再进步半,说一声“请”,再开拳。横拳平胸的意思是,反背满族,心在中国。退三步再进步半,叫做足踏中宫;如果拳礼相同,则是一家人,可避免动手。一些少数民族的武术家对拳礼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如苗族,在开拳前,丁步站立,左手为柳叶掌,右手为拳,掌掩拳面,先向正中一揖,再从右向左各揖一次。在执礼时,左掌五指必须并拢,若留有指缝,便为不恭。右拳伸出时,若拇指向内,是自高自大,向外,尊重对方;小指向内为谦虚,向外是小看对手。重礼节的苗家人对这些细节极为重视。有时会因为拳礼不当而引起争纷。 武术交手,讲究正大光明,先礼后兵,摆下一个堂堂之阵,再与对手进行公正的较量。搞突然袭击,以暗器伤人,历来为武术家们所鄙视。 4、自我克制,自我完善 有一身的武功,既不能好勇斗狠,到处招摇显示,还要礼貌待人,尊重对手,如果没有过人的自我克制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因此,中国古代武术对习武者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如,少林武术有10条戒约,要求少林弟子们练武要持之以恒;武艺只用于自卫,不准好勇斗狠;尊敬师长;和善对待同辈,不得恃强凌弱;不轻显技术;戒酒、肉、女色;不轻易传艺给俗家子弟等。(《少林拳术秘诀》)永春白鹤拳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懔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显然,这些戒律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难怪有人说武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戒律,自觉地遵守戒律,就必须加强品德方面的自我修养。 当然,古代的武德有它封建性、保守性的一面,如:将师傅的话奉若圣经,不敢创新;传子不传女的狭隘性;门户偏见,宗派关系等等。不过,它也的确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不畏强暴,严于律己,不仅追求精湛的武技,而且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的优秀品质。正是因为有良好的武德,每当外敌入侵、民族危难的关头,武技高强的英雄豪杰们无不挺身而出,以身报国。岳飞、戚继光、抗倭阵亡的少林武僧、霍元甲等就是他们的光辉代表。 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弘扬中华武德中的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