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 (34-156)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吴之天目山,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为太学书生,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从学者千余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极谏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庆),时年二十六岁。因素志於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遂弃官隐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汉章帝、和帝诏徵皆不就。後与弟子王长从淮入江西鄱阳,溯流至云锦山(今龙虎山),炼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闻蜀中民风纯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鹤鸣山修道。汉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云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廉耻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为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尔注》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以〝道〞为最高信仰。永寿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诸品经??、玉册、剑印付子衡,与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岁。唐天宝七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 岩县@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祖天师,泰玄上相,降魔护道天尊。
张衡 (?-179)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156)袭教。《三国志‧张鲁本传》云:〝陵死,子衡行其道〞。《历世真仙体道通监》(以下简称仙监)说: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时皇帝闻其有道,欲徵为黄门侍郎,辞而不就。袭教後,居阳平山(今四川彭县)以经??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约理明,闻者有感。光和二年(179)正月以祖传印剑付子鲁,与妻卢氏得道於阳平山。嘱子鲁曰: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害。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国,非孝无以事亲(见《汉天师世家》)。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赠〝正一嗣师太清演教妙道真君〞。道教称嗣师。
张鲁 (?-216)道教第三代天师。字公祺。《华阳国志》等言:衡死,子鲁传其业。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取汉中。得据汉中後,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壮大教团组织,教民诚信不听欺妄。增饰〝义舍〞,命诸祭酒皆设义舍於道,放置义米、义肉,行旅之人量腹食用。犯法者,原宥三次再行之於刑。有小过者,命其修路百步,则罪除。不置官吏长使,皆以祭酒为治,雄居巴、汉三十年,民夷信向之。尝增立嗣师所立的八品配治和自设立的八品游治。《汉天师世家》则云:鲁少膺祖训,在汉中以祖传道法教民,行宽惠之政。鲁在汉中,又依月令,实行春夏禁杀,又禁酒。立〝靖〞所为民思过之处,行〝三官〞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作书三通。其一上之天,著於山﹔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於水,谓之三官手书。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汉中,张鲁封藏以降,操嘉其善意,遣使致慰。拜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五子及功曹阎圃皆封为列侯,迁还中原。建安二十一年卒,葬於邺城东。元成宗赠〝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道教称系师。
张盛 道教第四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宗元,系师鲁第三子,汉末弃官自汉中还居龙虎山。《元史‧释老志》云:〝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後四代曰盛,来居信州龙虎山。〞据《汉天师世家》说:盛初居汉中南郑,克志精修,父命嗣教。曾历奉车都尉散骑侍郎,魏加封都亭侯,不受。携祖传印剑经??自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得祖师玄坛及丹灶故址,即以其地为居。每逢三元日(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登坛传??,以授四方学道之士。《仙监》则说:西晋永嘉中(307-312)还居龙虎山,得真人丹穴井灶,遂就其左右结庐以居。其兄弟五人,兄滋(汉书名富)嗣鲁之封,次永。弟曰溢、曰巨。元惠宗正元年(1341)赠〝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张昭成 道教第五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道融。《仙监》说:盛之长子也。学道不懈,每端坐於室中,能出神数百里外。并能驯虎豹。年一百十九岁卒。一说於晋初得道,至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仙去。元至正十三年赠〝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张椒 道教第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德馨。博通儒书。《仙监》谓:〝道融长子也,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诸阶秘??传度世人。晋帝累徵不起〞。《汉天师世家》则说:尝游鄱湖,月夜有一老翁登舟进曰:闻师家以仙道立教,愿拜下风而无阶可进。今者不意仙踪远驻近津,获挹光仪,乞示蕴奥,以启昏愚。天师遂告之曰:昔者得道之士,皆由皈戒而入,然质心於戒,莫若质戒於心,则万法皆空,一真常存。翁闻知遂起谢而去。後年一百余岁尸解而去。元至正十三年赠〝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张回 道教第七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仲昌,一说仲回,字德昌。《汉天师世家》说:初能言,即问道是何物,众不能答,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欲传经 ??,父曰:且读儒书。对曰:祖书不读,读他书何为?十岁嗣教,善辟谷导引之道,能日行百里,後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张迥 道教第八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彦超。《世家》说,幼得道,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仙监》则说他:〝监日列真人诸阶品??於净室中,严奉六时香火,终身无怠。治病驱邪无不安愈,世人仰之〞。南朝齐太祖尝召其赴阙问道。年九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应化?静真君〞。
张符 道教第九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德信。《汉天师世家》言其:〝端肃明达,凡经传子史,过目成诵,经??犹显於时,四方仰之〞。寿九十三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张子祥 道教第十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麟伯。《仙监》载:博览诸经,究探今古,曾从儒业,仕隋为洛阳尉。未几,弃官与妻回居龙虎山,志於修养颜容益少,常若二十岁人。从学者数百人。《汉天师世家》则说:弃官袭教,行服食精炼,能吐丹置掌中,光芒出户,寻复咽之。寿一百二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张通玄 道教第十一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仲达。《汉天师世家》云: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非时不出。虽左右人亦常罕见。岁大疫(流行病),以标植水中,汲饮者皆得愈。有持帛物来谢者,概却之说:吾祖以济人度世而务常道,安可受谢。年九十七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应?和真君〞。
张恒 道教第十二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德润。《汉天师世家》说:〝经史之典过目悉不忘〞。唐高宗曾遣使召至阙,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年九十八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张光 道教第十三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德绍。《汉天师世家》载:励志於道和修炼,曾居石室中垂三十年。及袭教,乃还家传授经??。居常蔬食,後能辟谷。《仙监》中则说:〝尝弃妻与次子悟入山修行二十余载,乃出。年一百四岁。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张慈正 道教第十四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子明。《汉天师世家》说:智慧明敏,常以易道教人,从者云集。乐善好施,每有余赀即赈济贫乏。弃妻修道於山中,登圣井山(在龙虎山东)结庵独处,每岁三元日传经??则出山。朝廷累徵不起,後百余岁化。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张高 道教第十五代天师。
张慈正之子,字士龙。学道守真人之法,饮酒一石而不醉。唐明皇召见於京师,置坛受??,降赐金帛,乃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之号。唐肃宗降香建醮,亲洒宸翰,以赞天师。年九十一卒於家。元至正十三年赠〝太玄崇德玄化真君〞。事见《历世真仙体道通监》和《汉天师世家》。明代道士。字崇瞻,自称西涧道人。少攻歧黄之术,好游,闻匡庐奇透甲天下,遂裹粮往游。尽三楚三岳诸名胜。采芝天柱,三观日出,寻走岭表,遇王映子授以《八素诀》。已而居梁园,会大疫,人请医治,一指霍然病愈。又精谈星,射复奇中。事见《仙居县志》。
张应韶 道教第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治凤。《仙监》说:博学经典,後隐居於龙虎山南龙须井上,行辟谷,能百日不食。与妻子躬耕自娱,善吹铁笛,数里外闻之。一日告其子说:〝吾世传真人之教,功及於人多矣。吾今垂汝传守。年九十余岁。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演道?素真君〞。
张顺 道教第十七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中孚。《汉天师世家》说:初任贵水尉,後弃官袭教,携妻子结茅山中以居。有至孝,母疾,事奉勤敬,经旬月不解衣带。每谓人曰:不忠孝而欲学道希仙,是舍舟楫而涉大川也。寿八十七仍童颜皓齿,无疾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张士元 道教第十八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仲良。《汉天师世家》说:瘠而多髯,居应天山(在龙虎山东十数里,即象山)四十年。山中多虎,人莫敢谒,惟三元日则下山传授经??。今应天山南有丹舍,山北有番经石、黑虎井、碧连池,传说皆其遗迹。终於家。年九十二。元至正十三年赠〝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张修 道教第十九代天师。生卒不详,字德真。《仙监》云:为人质朴,常衣布素,不喜华饰。与妻躬耕於野,不与人交通。岁以符法传人治病,应时而验,所得法信(即弟子供养的什物),皆施济贫士,甘於寂寞,无所贪慕。元至正十三年赠
张修〝?玄诩化昭庆真君〞。东汉末巴郡五斗米道首领之一。据《後汉书‧灵帝纪》注引《灵、献二帝纪》说:〝时巴郡巫人
张疗病,愈者雇以五斗米,号为五斗米师〞。中平元年(184)黄巾军起事,率领徒众在巴郡起兵响应,後失败。
张谌 道教第二十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子坚。《仙监》说:博学为当时通儒,书并攻为草隶。《汉天师世家》则载:唐会昌辛酉(841),武宗召见,赐传??坛字额曰〝真仙观〞。将命为官,辞归不受。咸通中(860-873)懿宗命建金??大醮,赐金吊还山。一日大醉而化,年一百余岁。元至正十三年赠〝?玄洞真孚德真君〞。
张秉一 道教第二十一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温甫。南唐陈乔则说他:〝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所得者,金帛玉书,吐故纳新。其验者,赤筋青骨〞。五代南唐齐王曾梦堕入井中,有道士碧眼长髯,著绛衣,从井中把他救出。占曰:此汉天师也,遂即龙虎山兴建祠宇,赐水田(见《汉天师世家》)。又《仙监》中说他:少年学道,能洞窥墙壁外,尝积累千金,时遇凶年,尽市(买)谷以救施贫乏。寿九十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守玄紫极昭化真君〞。
张善 道教第二十二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元长。《仙监》说:幼不茹荤,稍长好道,遍游名山大川历二十余年始还山﹔遂足不出户,渊然内修,不与物交。年八十七而终。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张季文 道教第二十三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仲硅。每岁以诸阶秘??传度,弟子中有能修行者,用符水治病立愈。《汉天师世家》则说:五代之季,人受其经??者甚众,乃铸铁环券继之,到宋初铁券??尤盛行。寿八十七而终。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张正随 道教第二十四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宝神。性情质朴,不喜与俗接,每岁以传度法信救施於贫乏,虽家贫而不吝。宋真宗时曾召赴阙,《汉天师世家》载:〝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召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奏立授??院,并奏改真仙观为上清观〞。大中祥符九年,赐号为〝真静先生〞(《宋史‧真宗本纪》)。年八十七而终。真宗尝为制赞,说他〝跻世仁寿,肆颁徽号,益衍玄猷〞。元至正十三年赠〝清虚广教妙济真君〞。
张乾曜 道教第二十五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元光。《汉天师世家》说他:〝端静寡言,笃志内修〞。宋天圣八年(1030),仁宗曾召其赴京都,问以 举之事。对曰:〝此非可以辅政教也。陛下苟能返之朴,行以简易,天下和平矣〞。《宋史‧仁宗本纪》又说:〝天圣八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
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年八十五而化,仁宗曾作制曰:〝尔不远千里,至辇下一言悟朕,得养生治民之要〞。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张嗣宗 道教第二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荣祖。《汉天师世家》说:生而左手有印文,及袭教,神异具著。至和二年(1055)已未,宋仁宗召赴阙,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於山之阳,岁以秘??传度,且善吐纳之方,年七十八貌若童颜。赐号为〞虚白先生〞(《仙监》又引《会要》云:至和三年八月,赐号?静先生)。年八十一卒,时皇帝仁宗曾为作制曰:〝汉天师二十六代孙张嗣宗,绍承家学,绰有祖风。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普化妙悟真君〞。
张象中 道教第二十七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拱宸。《仙监》说:年十三,既颖慧非常,博习经史,尤喜道术。宋仁宗召见,赐坐咨问,称妙。特赐紫衣,亲洒宸翰,以镇福庭,复又赐束帛金器,自後朝廷宠赉荐至。师承真人之教,经身不怠。後又归圣井山结卢经居,得道?举。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张敦复 道教第二十八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延之。《汉天师世家》说:学识天成,声如洪钟,士林仰之。宋熙宁(1068-1077)间,神宗尝召赴阙,命设醮於内殿。赐号〝葆光先生〞,年五十三而化。宋神宗有制曰:汉天师二十八代孙张敦复,世传祖印,早悟真诠〞。元至正十三年赠〝太极无为演道真君〞。
张景端 道教第二十九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子仁。《仙监》载:乃二十四代
张正随之後张迪的第五子,好道承袭真人之教。《汉天师世家》也说是敦复的从子。性情恬澹,绝嗜欲,不与物竟,笃志玄学。年五十二羽化。後宋徽宗曾为其作制,特赠〝葆真先生〞。元至正十三年赠〝太极清虚慈妙真君〞。
张继先 (1092-1128)道教第三十代天师。字嘉闻,一字遵正,号?? 然子。其少而聪颖,九岁即承袭天师教法。宋徽宗时,先後四次奉召入朝廷以奏答策问,得赐号〝虚靖先生〞,秩视中散大夫,且授与〝阳平治都功印〞。进而又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诏有司就国之东下建院以居之,赐额曰〝崇道〞。又与?钱,大修龙虎山上清宫。恩赉之厚,尚及追其祖与父,官爵其兄。然
张继先志在?淡清虚,遂固辞以归。尝於上清宫作静安阁,後为心斋坐忘之所。继先亦曾修炼龙虎丹灶,〝瑞彩祥光照耀山谷〞,留下降祥堂、濯鼎池等遗迹。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应诏赴阙,至泗州而卒,享年三十六。元武宗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张继先精於神霄,雷法与内丹学,著有《明真破妄章颂》一卷,亦称《大道歌》,为七言四句韵文,内容强调驭神住气为修道之要。继先认为人身有元精、元气、元神〝三宝〞,皆一气化成,而〝雷乃先天气化成〞,我身与天仙同诸一气,以心合神,即可发动〝雷机〞,叱之神,召唤百万雷兵,左右睛雨,又以为法即是心,心外无法,云〝妄念纷纷且失真,符图咒诀费精神〞,反对坐守丹田、泥丸及符图咒诀等,声称只要把握自身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 O谓〝破妄〞。而万法归於道,若元神静定,慧剑斩魔,便能体道。明张宇初编次其书文、诗词歌颂等二百余篇(首)而成《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多论述修道理论和修道方法。其中,《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人若能止静心,守一虚无,即可离尘绝俗﹔而一念萌动,则坠轮回之苦。并善书法,政和二年(1112)曾书〝宣和御制化道文碑〞。
张时修 道教第三十一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朝英。《汉天师世家》载:乃二十七代天师象中之孙,敦直之子。虚靖天师游至泗州时,以印剑经??付朝英解化而去,是经众推之嗣教。曾辞曰:〝继先吾从子也,吾何後之。众曰:〝法统所在,遂嗣教〞。《仙监》也说:〝虚白先生(即二十六代)之後也,素习儒术,累举不第,乃恬然静退,志慕修炼。以虚靖不娶无嗣,众推承袭〞。年六十一岁而化。元至正十三年赠〝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张景渊 道教第三十三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德莹。初名伯景,宋孝宗乾道中侍父入朝,帝异之,御笔更名景渊。《仙监》说他〝仪冠轩伟,丰玉枕、美须髯,人皆谓有正一之风〞。掌理三元之教後,符??受者尤盛。《汉天师世家》则说:尝醮於内廷,有大感应。元至正十三年赠〝崇真太素?道真君〞。
张庆先 (?-1209)道教第三十四代天师。字绍祖。初庆先未长,景渊曾经幼弟嗣先摄天师,嗣教十一年,族长议以景渊有子当传,即以印剑付庆先,退休乐道以终。《仙监》载:庆先降世,天姿闲雅,赋性简默,盖如列子居郑圃。时人先无知者,久而声名方馨,神异焕发,道俗宗响。辛酉五月正袭三十四代之位。岁以三元日传??,奉养香火者云至。自则以真纯自守,俭素居家,慈仁接物。见贫乏寒栖之士,尤加恻隐而周济。元至正十三年赠〝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张可大 (1217-1262)道教第三十五代天师。字子贤。三十二代守真之曾孙。理宗绍定三年(1230),正承三十五代教事。《仙监》说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参受法??者数万,道化盛行〞。宋端平三年(1236)累召赴阙,赐锓经赀,重刊先朝??板。嘉熙三年(1239),七月,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兼御前诸宫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重修真懿观(在龙虎山区),赐田若干顷,并免其租税。《元史》则云: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至鄂州(今武昌)时,曾特遣使者往访,乃授言曰:〝後二十年天下当混一〞。景定四年(1263)四月,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具表》辞谢,年四十六岁羽化。宋度宗左丞相江万里曾为撰碑铭。後元世祖又为作制,元至正十三年赠〝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张宗演 (1244-1292)道教第三十六代天师。字世传,号简齐,三十五代可大之次子。性渊静,少颖敏,年十九嗣教。《元史‧释老传》载:世祖於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即遣使召见天师张宗演,至则命廷臣郊劳。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同年六月,设醮於内廷。明年,又醮於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赐号〝演道灵应?和真君〞。给二品银印。《汉天师世家》说他:〝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元世祖十五年(1278)秋七月,建汉天师正一祠於京城、命龙虎山弟子张留孙居之。至元十年(1281)、二十五年,又屡召至阙,设醮奏章,遣使持香币诣龙虎、合、皂、三茅设醮。至元辛卯(1292)年羽化。元世祖特谕诏书并制赞,元成宗时亦制赞曰:〝
张宗演庆衍仙灵之??学,探静定之功……宗风为之益振,玄教为之增光〞。并加赠为〝演道灵应?和玄静真君〞。
张与棣 (?-1294)道教第三十七代天师。字国华,号希微子。宗演之子,渊默寡言,洞明三教,并善诗文。至元二十八年嗣教,上召见,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掌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元成宗登基,复召并命设醮於圆殿及长春宫,命天下行其醮典,改天下诸路天庆观为玄妙观。尝谓弟子说:吾世味素薄,今留京师,久非吾愿也。恳乞归山而未允,不久示化於京师崇真宫。上遣使护柩还山,并敕廷臣祀祭於都门。《元史‧释老志》也说:〝与棣嗣为三十七代,袭掌江南道教,三十一年入觐,卒於京师〞。
张与材 (?-1316)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师。字国梁,号广微子,宗演之次子。天资仁厚,善诗文并工於写竹画,大字草书(见《书史会要》卷七),画龙尤妙。相传其画龙变化不测,了无粉本,求者鳞集。晚年因道教事务之故,很少动笔。据《丹青志》云:〝人有绢素,辄呼曰:“画龙来﹗”顷之,忽一龙飞上绢素,即成画矣〞。《汉天师世家》说他〝书翰精奇〞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上遣使赐冠服玉佩,俾掌教事。元贞二年授〝太素凝神广道真人,封其母为〝玄真妙应仙姑〞。《汉天师世家》载:〝俾自给牒度道士,免宫观差役,护法??〞。大德二年(1298),奉诏建醮於杭州佑圣观,投铁符以治潮患。《元史》说:〝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武宗即位,来觐,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视秩为一品,加封母周氏为〝玄真妙应渊德慈济元君〞。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延佑三年卒。曾为道士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作序。
张嗣成 (?-1344)道教第三十九代天师。字次望,号太玄子。与材子。延佑四年嗣教,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得给度牒,以行法??,敕封母易氏为〝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延佑七年(1320)和泰定四年(1327),先後即行省(即江浙行省)建大醮,治盐州海潮有应。英宗即位,诏见於上都(在今察哈尔多伦县),降玺书给驿护还山。泰定二年(1325)二月一日,设黄??大醮於长春宫,孙履道、吴全节助之。帝作制加授〝翊元崇德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三年三月又颁制加授〝知集贤院事〞。至正四年(1344),游五岳和青城,化为宝应(今江苏境内)。撰有《道德真经章句训颂》二卷(见《道藏》),并善画龙,工於草书。曾作《卢山图》。明洪武三年,追赠〝正一教主太玄弘化明诚崇道大真人〞。
张嗣德 (?-1352)道教第四十代天师。号太乙,与材次子,性情宽厚,善文好诗,且工於墨竹禽鸟,至正四年嗣教。行教九年後,《汉天师世家》说:〝壬辰(至正十二)天下兵兴,命弟子舒准寅募义保障,凡邻郡间兵不敢犯,民赖以安〞。同年十月,微疾而化。至正十三年(1353)制授〝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
张正言 (?-1359)道教第四十一代天师。号东华,嗣德长子。《汉天师世家》说他:〝貌古神清,沉静寡言〞。时乃元末明初兵争之际。京道不通。嗣教二年余、江浙行省尝遣间使传元顺帝之制,授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掌江南道教事。次年,曾集诸弟子说:〝吾家世代以福国忠君化民为本,今天下兵争日久,朝廷去远,吾诸弟子总玄教於北,可无一言致徵兆之乎〞。(见《汉天师世家》)己亥中元日(1359)书颂而化。
张正常 (?-1378)道教第四十二代天师。字仲纪,号?虚子。三十九代天师太玄公之子,幼颖特宽厚,性嗜老庄,言於仙道秘法尤笃志。元至正己亥(1359)年袭教。朱元璋为吴国公时,曾特发榜文命有司访求招聘,礼请入山,依前住持道教。保护龙虎山宫观殿宇及供器什物。乙巳年(1365),又致书回勉〝澄心定性,以凝道功〞。洪武元年,入贺登基称帝。《明史‧方伎传》说:〝太祖曰:天有师乎?乃改授正一嗣教大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寮佐,曰赞教、曰掌书,定为制〞。免龙虎山各色徭役,授其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洪武二年(1367),葺其府第,五年,加授永掌天下道教事。九年遣使召见,赐以金纹法文、玉圭佩法器之属。敕代祠於中岳嵩山。洪武十一年羽化,太祖曾亲制祭文一通,遣使诣山致祭。
张宇初 (?-1410)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师。字子??,别号耆山。正常之子,幼时聪颖持重,长而学识渊博。洪武十三年(1380)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领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 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於(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洪武二十四年(1391)旨谕禁私出符??,赐龙虎山天师正一玄坛印,以俾关防符??,镇护名山(见《皇明恩命世录》)。建文时,一度受贬,遂於乡里黄??峰下(今龙虎山东南十里处)构岘泉精舍居之。明成祖朱棣即位,入贺至阙,赐以缗钱修葺大上清宫。永乐四年(1406)敕谕编修道书,命早完进来,以通类刊板。五年曾三次建斋??於朝,帝有器物厚赐,并给驿券还山。六年、七年,两次奉谕往武当山(今湖北均县)寻访张三丰。永乐八年羽化。藏蜕於岘泉。耆山公志於文二十余,博通诸子之学。认为文之正气乃三光五岳之灵,〝发而为文,文所以载道也,文著而後道明〞。著作遗世者有《岘泉集》十二卷(见《道藏》,《四库全书》录为四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及诗文序论等文章,为方内方外之士所敬重。并擅 e墨竹,精於兰蕙,兼长山水。曾画《秋林平远图》,洪武三十一年(1398)所画的《夏林清隐图》轴传世,现存日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其墨宝(有关清微雷法)。
张宇清 (?-1427)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师。字彦玑,别号西壁。宇初之弟,永乐八年嗣教。诰授正一嗣教清虚?素光祖演道大真人,领道教事。十一年(1413)七月,遣使赐太和山(即武当山)圆光图,八月降敕命选有道行的道士为武当山住持,九月命就大上清宫建金??大斋七日。十三年(1415)诏修大上清宫,敕建真懿观。十六年二月奉敕入京,赐冠服彩币,白金百镒,命祠玄帝金像於太和山。次年,诰封其妻孙氏为〝端静贞淑妙惠玄君〞。十八年,召命率羽士千八百人修玉??大斋,十月又命建普度大斋於福建灵济宫。二十二年(1424),又奉诏醮於太和山,仁宗即位,入贺命修荐扬大斋,敕奖金玉法印,织文金衣,鹤氅貂裘,圭佩绮币等。宣宗改元,加封为〝正一嗣教清虚?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宣德二年羽化。善画山水,传世作品有宣德二年(1427)作《思亲慕道图》卷,收录於《神州国光集》,《牧牛图》轴,收录於《中国历代名画集》(见《明画录》)。
张懋丞 (1387-1444)道教第四十五代天师。字文开,别号九阳,乃宇初、宇清之从子,父宇??。宣德三年(1428)入觐,诰授为正一嗣教崇修至道葆素演法真人,领道教事。五年设醮於仁智殿,诏授上清宫高道为道录宫,追赠其妻孙氏为〝柔惠真静元君〞。六年遣中官护送还山。八年复入京,次年两建醮坛以祷安。赐给部牒五百,俾度羽士。英宗即位,曾敕建京都天师府於朝天宫内东北隅,遣礼官迎天师入府居之,命修升真大斋於朝天宫。正统二年至四年(1439)数奉诏设醮坛行斋醮,并封继室董氏为〝温静柔顺元君〞,六年(1441)又敕给部牒五百以度道士,九年辞归,坐化於龙虎山,寿五十九。英宗尝诏遣礼部郎中赵最等谕祭。
张元吉 (1435-?)道教第四十六代天师。字孟阳,号太和,懋丞之孙。正统十年(1445),年十一岁赴阙,诰授〝正一嗣教?虚守素绍祖崇法真人,领道教事〞,母高氏为〝慈惠静淑玄君〞。十二年,英宗念其幼孤,敕谕禁治族属侵侮,勉励进修用以承教,更授赞教掌书等道官辅之,其祖母训诲尔孙,勉学修行,加意保护。(《皇明恩命世录》)颁赐《道藏》经一部安奉於龙虎山大上清宫。景泰二年(1451)二月,给部牒一千以度道士。自正统嗣教,历代宗、英宗、宪宗朝,屡奉诏设坛建醮十数次之多。历代皆加封赐,成化三年(1467)尝加封他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真阐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更给金镂正一嗣教大真人府印并玉印,御书大真人府额。恩有过前代。《明史。释老志》有载。後因不法而贬为庶人。
张玄庆 (?-1509)道教第四十七代天师。字天锡,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元吉之堂弟。博学能文,长於诗画。成化十三年(1477)诏见,命中使梁芳传旨,聘成国公朱仪之女为配。制授〝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领道教〞。(《皇明恩命世录》)封其母吴氏为志顺淑静元君。二十年(1484)又重申禁道流伪造私出符??敕,次年春曾特敕江西守臣重建大真人府第。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冬,携子入朝。次年陪祀长陵,准其所奏,以子
张彦??袭真人职事。四月,尝命赉香达天目、葛仙、华盖、武当、鹤鸣五山,回京後,诏遣通州卫指挥领官兵护送还山,并授其致仕书以荣之。正德四年(1509)终。其成化、弘治年间,尝屡奉诏命设醮。有金币、玉带、金冠、蟒衣之属以赐。《明画录》中说:能诗文,善书画,尤工兰蕙竹石。
张彦?? (1490-1550)道教第四十八代天师。字士瞻,别号淇然。弘治十四年,年十二随父入朝,允玄庆之奏,锡授彦??〝正一嗣教致虚?静承弘化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正德三年(1508)入贺,给度牒五百以度羽士,敕内官监太临李文会同江西镇巡重修大上清宫。嘉靖元年(1522),入贺召问,对以清心寡欲。三年,诏聘安远侯柳文之女为继室。五年加封〝怀玄抱真养素守默葆光履和〞十二个字,准授上清宫道士为赞教、掌书。敕往祷於太和山,重建大真人府第,增造敕书阁以尊道藏经和累朝宸翰,在西立万法宗坛以奉上帝列真,东盖天师家庙以祀历代真人。并钦颁三清、四帝列曜之神像於万法宗坛安祀,赐银镂掌法仙卿之印和牙刻宗传之印,诏刻部查护上清宫田粮。十一年(1532)又敕修大上清宫,免其差徭。十八年准奏齐云山(在今安徽)如太和山例,除宫道住持管理,赐?宫名曰:〝玄天太素宫〞。世宗嘉靖年间,敕天师书谕达数十次之多,天师得子都谕书以贺,斋醮和赏赐不断。其母、妻亦皆诰授为〝元君〞。嘉靖二十九年寿七十一羽化,世宗尝敕文谕祭。
张永绪 (?-1565)道教第四十九代天师。字允承,别号三阳。嘉靖二十八年随父彦??入朝,准嗣教袭爵,诰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诏聘定国公徐延德之女为配,命成国公朱希忠,遂安伯陈?? 议行婚礼。三十一年(1552)召见,赐伯爵朝祭常服冠带之属。次年又发内帑银若干锭,敕建正一、静应、祥符三观宇。三十七年(1558),钦降香山神像一座祀於万法宗坛,准加授道士金元清等为道录司和齐云山玄天太素宫、龙虎山大上清宫提点、提举。後又特谕敕有司官员人等不许违慢,禁约族属人等侵害。封其妻徐氏为〝静和元君〞。四十三年(1564)建保国安民大醮於朝天宫,次年又醮於内庭,有蟒衣玉带之赐。嘉靖四十四年羽化,遣使谕祭。
张国祥 (?-1611)道教第五十代天师。字文徵,号心湛,四十九代永绪之从子。时穆宗即位,由於世宗崇方术之故。隆庆中,曾一度去天师真人之号,改授上清宫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国祥为之。至神宗万历五年(1577)始复故封,礼赉如旧,更给金印。赴京陛见,神宗亲书宗传字额赐之,并赐以玉刻守传之印。敕命重修朝天宫内的府第以居,御书龙虎山真人府额。旨聘附马都尉谢公诏之女为配,凡六礼之费,悉出於内帑。留京十三年,恩赉甚渥。还山後神宗赐修建上清宫殿宇,工程未完,於辛亥年(1611)无恙而化。诰封为〝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玄宏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赠太子少保。葬金溪明扬桥,立明阳观以供祭奠。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上元之日,曾奉旨校梓《万历续道藏》经,编辑了《续道藏》〝杜〞字号至〝缨〞字号,刊印流行。续《世家》至四十九代,并辑有《龙虎山志》二卷。
张显祖 道教第五十一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九功,神宗敕改名显庸,国祥之子,熹宗天启六年(1626)袭教。继理修建大上清宫事,二年後方竣工。因志尚?淡,乐事修炼,年未及艾,即卸掌教事,以印剑授子应京。别构静室,名曰〝梧绿轩〞。自号浴梧散人,每日与弟子探究先天太极及心性之学。曾著《三教同涂论》,使学者得窥教旨。杜门户之见,又著《金丹辨惑》,《浴梧诗集》凡若干卷,读之使人明修养之迷津。乐善好施,每遇灾年岁饥,尽以所积赈济邻里,享年八十一岁。明诰封为〝正一嗣教光扬祖范?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怀宗加太子少保。康熙四十二年(1703)赠〝光禄大夫〞。
张应京 (?-1651)道教第五十二代天师,字翊宸。明崇祯丙子(1636)袭爵,崇祯十三年(1640)入觐,时皇子得疾,奉召设坛祈禳。十七年後,时贵溪与闽接壤处盗贼峰起,祸及上清,尝募乡勇御之,以保邑里之安。清朝定鼎,入贺。清顺治颁敕曰:〝国家续天立极,光昭典礼,清静之教,亦所不废……兹特命尔职理道??,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今朝纲整肃,百废惟贞。尔其申饬教规,遵行正道。其附山本教族属贤愚不同,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尔尤宜法祖奉道,谨修德行,身立模范,禁约该管员役。俾之一守法纪,毋致生事〞。仍给一品印,礼赉如故(见《汉天师世家》)。还抵扬州琼花观羽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夫人朱氏明益藩郡主。
张洪任 (?-1667)道教第五十三代天师。字汉基,应京次子,顺治八年(1651)袭教。《补天师世家》说:幼好学,通秘籍。顺治十二年入觐,於南海予召见,询及其历代宗系,以世家称之。命工部觅宅,以灵佑宫察院地居之。敕免本户及上清宫各种徭役。时因外蕃有妖为害,是遣法员高维泰、杨幼芬出塞劾治,诸部落咸感其神。闲居之时,常以酒诗陶然怡趣。康熙六年(1667)微恙而化,年四十三岁。因子尚幼,命弟洪偕摄掌教事。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光禄大夫〞。
张继宗 (1666-1715)道教第五十四代天师。字善述,康熙皇帝赐御书〝碧城〞额以为号。生八月父卒,叔洪偕摄理教事,年十四方袭爵。入觐,曾命分坛祷雨有应,遂命随觐法员吴士行等三人留京,三年一易,来往给驿马,复增二员以为定例。还山时曾御书〝大上清宫〞额赐之。康熙三十三年(1694)诏命进香於五岳,三十五年复命,赐乾坤玉剑。四十二年授〝光禄大夫〞。四十六年赐建府第於京师,五十二年(1713)又赐帑银葺龙虎山殿宇。五十四年入觐,至扬州(江苏江都县)琼花观羽化。
张锡麟 (?-1727)道教第五十五代天师。字仁祉,号龙虎山主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袭教,召见於畅春园。清世宗雍正即位,授〝光禄大夫〞,雍正五年例应入觐,法员娄近垣随行,至杭州病笃。遗疏言子遇隆幼,请以次弟庆麟署理教事,谕允。八年,命娄近垣礼斗有应,发帑修大上清宫。九年三月,三弟昭麟以州同引见,命署大真人印务,协同监修上清宫。
张遇隆 道教第五十六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辅天,号灵谷,锡麟之子。《补汉天师世家》说:生而岐嶷,英俊轶伦。钦差刘公以神童目之。对法秘儒书,精勤不懈。乾隆七年(1742)奉旨承袭教事,入觐,召见於圆明园,有什物之赐,礼如旧制。赐御书〝教演宗传〞额、及朝服袍套笔墨等。乾隆十六年,南巡时有召赐。十七年(1752),因御史梅??成所劾,部议改为正五品,不许援例请封。遂悠游山中,悉心任化,陶然以终。三十六年(1771)又诰赠〝通议大夫〞。
张存义 (1751-1779)道教第五十七代天师。字方直,号宜亭。资质聪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五袭爵入觐,祈雨有验,以法官品秩较崇,复由五品晋升为正三品,换给爵印,赐〝真灵福地〞额、及内绣老子像、御书法经,复旨照例朝觐。三十四年(1769)入觐,祈雪有应,赐珊瑚、碧玉道冠,顾绣法衣,上元日赐宴看灯。三十九年以其经监经纪司克诚留京,後尝为京都协理提点,兼京畿道录司、省协理。四十一年尝赴齐云山进香,年二十八卒,无子。遗疏请以嫡堂叔起隆承袭教事。
张起隆 (?-1798)道教第五十八代天师。字绍武,号锦崖,一号体山。《补天师世家》说:深沉足智,能文善诗。四方知名之士乐与之游。九岁入大学,甲午(1774)考入四库全书馆誊录,以县丞分发於河南,历置开封府经厅粮储道库大使,布政使,司都事。乾隆四十四年(1779)宜亭遗疏请承祖法。四十五年调回江西,奉旨袭爵。八月尝抵京赴热河庆乾隆七旬之寿,进如意等物,赏《北斗延生真经》一部。四十七年(1782)又入觐,次年元旦於大高殿拜进庆贺表文,礼成赐老子绣像及藏香,後数入觐,并恭遇乾隆南巡於江苏无锡,赏礼有加。嘉庆三年(1798)入庆至苏州,告病回山而卒。
张钰 道教第五十九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佩相,号琢亭,锦崖次子。《补天师世家》说:〝丰颐硕肤,风度端凝。善言辞,声若洪钟,真率无伪,重师儒,厚故旧〞。嘉庆五年袭封,诣阙。前後数次召见於养心殿。十年、十四年入觐,屡有什物以赐。二十三年(1818)复朝,御书福字赐之。光绪三年(1094)赠〝光禄大夫〞。
张培源 (?-1859)道教第六十代天师。字育成,号养泉,为人颖异澹朴,笃於孝友。道光九年(1829)袭爵。平生好施。行藏似鹤,时以白鹤仙师称之。凡诸符法,皆能一气浑成。研究《大梵斗母玄科》,尤能阐演入妙。曾以铁符两治浙江海宁潮患。二十五年秋,邑侯请醮治贵溪旱蝗之灾。设醮七日,雷风肃烈,大雨如注,持符水洒坛前後,蝗尽殪於河。《县志》赞曰:〝德著金绳,功追玉局。驱蝗虫而乡城争颂,息潮涌而寰海意称,盖纪实也〞。咸丰九年(1859)十月中旬无疾而逝。
张仁?? 道教第六十一代天师。生卒年不详,字炳祥,号清严。《补天师世家》说:〝秉性祥和,研精秘典,事亲以孝闻〞。同治元年(18 62)袭教,当值乱後,法书秘卷多简断篇残,且不易徵集,乃日与弟子参考编订,续录成帙,寒冬不懈。四年游粤东,遇异人赠黑玉印一方。九年(1879),省祖墓於四川青城山,今山中有其遗墨。後潜心洞明三十代祖静修之功,年六十三而化。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
张元旭 (?-1924)道教第六十二代天师。字晓初,光绪三十年嗣教。本乃清光绪时廪生,精於道法,并善文章。续补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曰《补天师世家》,民国伊始,废其所封,袁世凯又一度复授〝正一嗣教大真人〞之号。民国初期,上海尝酝酿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天师应邀到沪,召集上海、江苏、浙江部分正一庙观的代表,在沪举行了〝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发起人会议。民国十三(1924)微恙卒於沪。葬於龙虎山中。
张恩溥 (1904-1969)道教第六十三代天师。字鹤琴,号瑞龄,谱名道生,元旭之长子,民国十三年嗣教。曾在上海、苏州一带开展道教教务,抗战期间,退隐於山。一九四六年冬,莅沪发起成立〝上海市道教会〞。一九五 年,在台湾省首创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理事长。设立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开展教务,传授职??。一九五七年,又附设〝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於府内,聘用功高德重者为大居士,委派道行资深的法师为大法师。一九六四年夏,尝组团访问马来西亚(吉隆坡、芙蓉、马六甲),新加坡等地。一九六九年春赴菲律宾访问。同年十二月於台北市私邸羽化,年六十五岁,葬于新店安坑。至终眷恋龙虎山祖师玄坛,盼望早日回山与亲人团聚。後由其堂侄源先摄理六十四代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