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论及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功用,以及锻练之法、应用之法,是基本功的理论,是所有习武者必须掌握的,并不局限于戳脚翻子习练者。它同时对内家拳与外家拳的不同要求与练法、对南拳与北腿的不同要求与练法作了客观的比较,说明各门各派对身体各部位的功用与要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所传此文(简称《肩》文),与吴图南1936年所著《国术概论》第二章“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简称《吴》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相同,差异则全在文字表述方面。两相比较,《肩》文文字似更简约,《吴》文文字似更通俗,结构也较现代化。且《肩》文共八节,将“腰、胯”合为一节。《吴》文共十节,除将“腰、胯”分别表述外,还有第十节:足。以先师之文化水平,是没有改写《吴》文的能力的。依笔者之见,《肩》文当另有作者。先师乃全文抄录传之弟子,吴图南先生则对原文加以较大改动补充用之于《国术概论》。未知此议当否。
纵观全文内容,原作者似应是清末民初之人,既通古文之作法,又晓西学之精要,且是精习北派外家拳术的专家,所述颇具普遍性。文中涉及戳脚腿法的文字,最后一段与文章上部风格不甚一致,所述内容又见于戳脚翻子的拳谱之中,显是先师所加无疑。故先师署名:愚吴斌楼模。
读者可与吴因南《国术概论》“身体各部之名称与功用”一节相比较阅读。两文互为补充,则会有更大收获。
至于原作者有无,或姓字名谁,目前尚无法考证。
论论之谈
头部在拳术中,不得单独运动。正直如网之在纲。振起一切,有条不紊,倾倒俯仰,动则用全身。其俯也,脊背各部,须随之前俯。其仰也,胸腹各部,胸椎腹壁筋等,应随之情动。其向左侧屈也,躯干骨之右肋各部,均受运动之影响。其向右侧屈也,左部亦如是。
论肩之谈
无论立于何姿式,两肩务须相之平,则身体重心不易倾侧,而地盘巩固。肩胛骨有时与上膊骨同时运动者,有时用力下垂不动,而背骨对之有运动者,不可不知。其应用:有肩挤、肩撞、肩靠、肩顶。以技之龙虎争拳,劈挂之冲,通背之运肩,燕青之叶里藏莲,龙佗、虎佗等。其由运动所得之功效,如背之能负,肩之能担,射之须平肩,锯工之用运肩背,均能由拳术练习得之其效果,练之主要。
论手之谈
拳术之主要部分为手。手有五指,指有三节(大指二节)。骈指为掌,屈指为拳,扣大指为封,掌根处为腕。其于运用各有独立之处,未可偏废。因此析言如下:
一、指法
因伸指之多寡不同,而名称各异。仅握大、中、无名、小指,独伸食指者,名金刚指;骈伸中、食二指者,日金剪指;握大、小二指,而伸中三指者,名三阴指,又称顶指;握大指而四指齐出者,曰金铲指。指之运用,不外插点,然非外功精到,不易学也。练指之法宜屈伸,运动则力达指巅,不可仅强直努力也。运动得法,可辅助人之机巧工作。如写字、作书、手工等。练习适宜,平居不可屈伸,或持轻物而时颤动,不得谓非锻炼误错之。
二、掌法
伸指为掌。指有互靠者,有分开者,则因传授流派而异。北派多指紧排,拇指屈贴掌缘。南派则多五指分离,般禅师则勾四指如鹰爪。指紧排者称柳叶掌。勾屈者称虎爪掌,又称金豹掌。虽名曰掌,实多用掌抓。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其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上翻,注力掌心是也。掌之用法有五:1.上挂,2.下劈,3.反拍(用手背),4正拍,5.按。掌法之平时练习,除劈挂抡拍以外,以岳武穆双推手为重,与五连拳之五路相似,总须肩窝吐力,气贯掌心,为最当注意之事。
三、拳法
掌者屈而不伸。握固其指,团聚其气,以求有力之意。握法多紧屈四指,以大指二节横按食第二书之上,大指尖约在中指无名指之间。力握作拳,击之不开,分之不散,方为合窍。亦有用大指先掐食指第三节横纹,四指在外卷紧作拳者。有三指平握,中指节突出之,称点拳。各捐节之第三节仍直,仅勾屈五指之上二节者,曰豹拳。其用法亦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约九法。但其气亦非铺满全掌,拳力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式体验,不可混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