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推手和散手技击中的战斗方针可概括为四个字:“舍已从人”。这是总法、总纲。
你要打我,一般的应付办法是挡你、躲你,然后再寻找机会打击你。不过还有比这更高明的办法,那就是你要打我,我引着你的手往我身上打。我顺着你的来力,加上弧线和螺旋运动,你的力量就要听我指挥。给它定个公式——你的力加上我的力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统归我指挥,这就是太极拳的“舍已从人”。
有人说,我不用“舍己从人”的原则,照样可以击倒人,难道不行吗?我们说,虽然你照样可以击倒人,但那不是太极拳的劲,也远不及太极拳技击法之精妙。太极拳要求我们在对抗中无论条件多么苛刻,都要顺从对方,要能在各种条件下“舍己从人” ,并且运用沾、粘、连、随,来解决问题。同时,“舍已从人”要明确达到“已顺人背”、“引进落空”的目的,让对方落空而不是落实。你来了我就把你空了,要发就发,要打就打,曲伸开合听自由。这是太极拳推手、散手中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潇潇洒洒的境地。
“舍己从人” 的核心部份是变被动为主动,是用最优选的方法来保护自己。要以我为主,巧妙地瓦解对方的进攻,同时组织和实施我方的进攻。“舍”不能白舍,否则为浪费;“从”不能盲从,否则就要受制。
做到“舍己从人”应掌握以下要点:
一 、要顺从并改变对方的劲力 交手时甲乙双方都向前,乙方跳出去了。感觉上可能只是一撞就出去了,其实甲在与乙交手的瞬间动作中加上了个很小的圈,正是这个小小的弧线运动使乙方飘了起来。所以双方搭手,首先要找准对方劲力的方向,要尽量顺随对方的劲力并设法改变它的方向,否则自己出去了还稀里糊涂。平时就要锻炼自己灵敏的触觉和听劲的功夫,不要考虑一时一事的得失,赢了别人一下,那是一时的得,只有作到一搭手、一接触就能知道对方来力的大小、长短、方向和速度,才能真正达到得的目的。顺从对方的力仅是表象,顺的过程是将自己的力与对方的力合二为一,然后用弧线和螺旋运动来改变这个力的方向。要求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去化解对方第一、第二、乃至第三个劲力。试想有了这种顺从加改造的办法,那么不论它是多么大的来力,都必然落空失势,从而受制于我。
二 、要不丢不顶 推手时有两个劲是明显错误的,一是“丢”,二是“顶”。“丢”、“顶”是练太极拳者最容易犯的通病。“顶”就是僵,“丢”就是软。“顶”使力道太硬,如果你的螺旋运动走得有棱角、有平面、有直线、有凹凸、有断劲,对方便很容易察觉到你的意图,变出另外的招数来不让你走,这样就产生了“顶”。我们说棚劲是太极拳的总劲,对方来了力,接手即是棚,棚的方向很多:上棚、前棚都可以,然后引导对方向什么方向延伸都是对的,只有“对顶”的方向是错误的。但对初学者来说,对抗时候,往往是那么多正确的方法摆在面前你却视而不见,只会用一个方法——顶。但这又是练太极拳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勤学苦练,自然可以缩短逾越这个阶段的时间。在克服“顶”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丢”。“丢”就是软、松懈、无防备、全军溃泄。“丢已”与“舍已”大不相同,“舍已”是为了求变,而“丢已”则无主动可言,无变招可继,非败不可。
三 、要有循环防御、连续打击的意识 “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打击点走了以后,下一个打击点要迅速补上去。对方打过来,你的手退回来了,但肘一定要顶上去,否则就是把阵地送给了对方。用手死守前沿可能造成“顶”;但把自己的阵地拱手相送就是“丢”。如要“不丢不顶”,就要善于用第二点来保护第一点,用第三点来保护第二点,打完手有肘,打完肘有肩,打完肩又有手,手下去又有肘,周而复始,连续不断。这仅是上三节的变化,如能左右逢源、周身一家,利用手、肘、肩、胸、胯、膝、腿、脚等循环打击则更加妙不可言。同时还要有连续打击的意识。有很多人推手,把人发出去后自己不动了,结果别人再进攻时没有任何准备,这就是第二打击没有跟上的原因,其实当时如果再走一个劲对方就摔倒了。有时尽管第一打击出去后形式上没有第二打击,但在意识上一定要盯住对方,有第二打击的准备。重要的是意识不能丢。
四、指导手与打击手 太极拳在技击中应分出“指导手”与“打击手”来,这一点对于“舍己从人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舍己从人 ”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进落空,控制对方,造成已顺人背,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那么我们的两只手应该有个分工。我们将一只手叫“指导手”,主要用来化解、引导对方的来力,使其“落空”。另一只手叫“打击手”,则担负起打击对方的任务。当然这两只手是有联系的,“指导手”是“打击手”的对称手,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舍己从人和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
“指导手”与“打击手”的确定要根据身体旋转的方向来决定。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身向右转,则右手为“指导手”,左手为“打击手”。“指导手”的作用一是要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二是要指导我方打击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使其定位、外膨胀即可,螺旋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指导手”作用重于“打击手”。“指导手”通过弧线和螺旋运动,可以使对方来力在我方身上找不到力点,化对方劲力于无形;“打击手”则因“指导手”的变化而变化。
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是“指导手”的妙用,“合”是“打击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若实战中分不出“指导手”和“打击手”来,那么,技法的运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实践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 (有关“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详细论述见另一篇论文:太极拳推手中的“指导手”与“打击手”)
五 、“蓄发相变”与“化打合一” “舍己从人 ”说到底是一种方法,它的作用是要达到“蓄发相变”;他的至高境界是“化打合一”。任何一个力的组成都有三项要素:大小、方向和力点。通过着力点的变化,控制了对方来力的方向,那么力的大小对我都不是问题了。太极拳有沾、粘、连、随的法宝,只要与对方肢体接触,就可以顺其势而迎,因其动而屈伸旋转,调整自身的平衡,并探测对方的劲力情况,审机应变,因势利导。
我在粘走的过程中,由于不丢不顶,遇劲即化,对方劲力达不到目标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继续前进造成自已的背势,二是终止其劲力而后退。这都将改变其重心位置,为我破坏其平衡创造条件。同时注意这个“化”的过程也是我方“蓄”的过程,一旦这个过程完成了,这就意味着:第一,对方对我的威胁解除了,第二,造成了我顺人背的有利局面。那么我就可以变“蓄”为“发”,变“化”为“打”。这叫“蓄发相变”。更高的境界是“化打合一”,在招熟和懂劲的情况下,在“舍己从人 ”的总体原则下,太极拳高手可以做到“化即是打,打即是化”。或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动作的前一部分为“化”,后一部分是“打”。中间没有衔接的部分,或者说化打衔接于无形。
六、 可用折叠之妙 拳论曰:“折叠在腕”。其实周身都应该有折叠,不过折叠最多的是手腕和胸腰。太极拳中的折叠就是用弧线螺旋运动改变缠丝劲的方向,也就是说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对方力到了,一个折叠就把其化掉了,毫不费劲。因为这些反方向运动容易给人以错觉,如果是混元的力对方就更不知你要往那里去,对方无法适应你的方向和角度,你的力的轨迹若是直线对方就能看得很清楚。另外力的弧线螺旋运动加上速度就是惊弹劲,可造成对方大脑判断短时间的空白,或人为的使对方吸气。往往在对方吸气时给一个打击最容易折其关节、伤其筋骨,甚至损其五脏。折叠是一种较为精巧的手法,容易达到“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目的。
七 、加上一定的身法和步法 如果来力的对方力道猛、质地强、速度快、角度刁,这就给“舍己从人”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时候应该是手法不能解决用身法,身法不能解决用步法。一个步法不能解决用两个,两个不能解决用三个。反复灵活地加以运用。太极拳有五种步法:进、退、顾、盼、定。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中“中定”是基本的,其他步法都是由“中定”演变而来。定步时要五指生根,各关节都能运动。如果对方冲击力实在太大,你可以退步应之,否则最好不退。因为定步可以使自己的技术动作不易变型。但反过来讲运动中缠丝劲的运用更有优势。因此,对抗中,如果在双方的手法、身法都有所不及时,谁能够运用步法改变对方劲路的力量和方向,牵动对方的重心,谁就能达到“已顺人背”的目的。
总之,“舍己从人 ”是太极拳击技法的总则。在此基础上,太极拳还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等等高超的技击技巧。而这些技巧,正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体系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她易学不易得,易知不易练。学者只有通过刻苦训练,勤于总结,勇于探讨,不断升华才有可能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