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强调发展,同样重视传统。没有发展,社会将停滞不前。丢掉传统,发展将失去根基。在全球化趋势下,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体育传统,对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体育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致是出于这一考虑,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场后,尤其是在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口号后,人们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的传统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一些文章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和武功,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还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沦为武舞,或者演变成中国式的自由体操,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与此同时,人们也在反思传统武术的现状,探讨传统武术发展的走向。本文着眼于寻求传统武术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拟从传统武术的魅力、对“传统武术”含义的再认识、传统武术的时代特色与武术传统的发展趋势三个标题着笔,展开讨论。
一、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魅力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传统武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而且对练习场地和运动器械的要求不高,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个性、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从中选择到适合个人练习的项目;——有着历经数千载实践验证的防身、强身和修身功能,习者可以按照各自的需要去追求锻炼的目的;——有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习者可以从中体悟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等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已无须赘述。这里只结合传统武术理念的出现和传统武术一词的盛行,来看看传统武术的魅力。
传统武术的理念,大致在上个世纪初叶才出现。当时位居济南卫戍司令官、济南镇守使的马良(1878-1947)邀集一些武术名家,以武术动作为素材,借鉴西方的体操和兵操的形式,新编成适于集体操练的武术套路教材,命名为《中华新武术》(简称“新武术”)。并且,一边开设“武术传习所”进行推广,一边通过教育部将其列为学校体操(体育)教材。与此同一时期,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
未过多少时日,马良的“新武术”夭折了。“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却一直流传至今。马良“新武术”夭折的原因非只一种,笔者将另文分析。本文仅以此例说明当时公文和言谈中的“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应是通过以“旧有”和“新编”对应。所谓“旧有武术”或“旧有武技”,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传统武术”。马良“新武术”的夭折,从一个角度反证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
何时在武术一词的前面冠上传统二字,构成“传统武术”这一复合词,现在还难论定。在记忆中,到了上个世纪末叶,“传统武术”一词,才引起人们注意,并逐渐成为使用率极高的武术用语之一。
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同年5月举办“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展示“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此后,每年或隔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共连办了7次。大会规程明确规定,“凡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内容健康,均可参加表演。”于是,“武术遗产”中的运动内容等同于“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简言之,这里的“遗产”与“传统”有同等含义。据此,凡国家体育(武术)行政管理机构和教学训练单位,为教学、竞赛和普及需要而新编的各类拳、械套路等武术项目,不属于挖掘整理内容,也不能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把“武术遗产”与“传统武术”交替使用的情况,时有所见。显然,这种提法的基点在于以“传统”对应“新编”,而将流传至当时的“旧有武术”内容统称之为“传统武术”。这一认识与20世纪初以“旧有” 对应“新编”相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旧有”即“传统”。
经过这次历时数年的挖掘、整理活动,人们发现:此前似乎无人问津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传统武术”,以其诱人的魅力,一直吸引着千百万传习者。在1986年3月召开的武术挖掘整理总结会上,展示了这次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活动的成绩。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得武术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并且,确认了129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随着武术挖掘整理活动的展开,各地民间涌现出了众多的单项拳种研究会。仅以北京市为例,继1982年成立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八卦掌研究会后,很快就发展起40多个单项拳种研究会。各地以传授某种传统拳技和武功为号召的民间武术馆校,也迅速发展起来。有调查说,分布于各地的民间武术馆、校、社多达12000多所。其中,有些武校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个别武校的学生高达1万多人。
此外,伴随着“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举办,民间武友和地方政企自筹资金举办的传统武术联谊、表演、竞赛活动,也在各地蓬勃兴起。其中,河北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郑州·登封国际少林武术节、北京·文安国际八卦掌联谊会、山西国际形意拳交流比赛大会、青岛国际螳螂拳交流比赛大会都已举办多届,还有沧州、深州、济南、广州、武汉、南京等等地方,也都举办过以传统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全国性或跨地区性的交流和比赛活动。发展到目前,一些单项拳种的交流比赛活动,已形成顺届连办的定例,每届都能吸引上千人或数千人的参与。
在计划经济占居主导地位的几十年中,国家用于体育事业的经费大多花在实行“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上。国家各级武术行政管理机构拨得的那点为数不多(因是非奥运会项目)的经费,也主要用于新编武术项目的训练、竞赛活动和日常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传统武术活动的组织者要自筹资金,参与者要一切自费,求学者还要交纳学费,但却也能绵延发展并呈现出上述轰轰烈烈的盛况,不能不说传统武术有着无穷的魅力。
二、对传统武术含义的再认识
在上文引用的文献中,涉及“传统武术”含义的词句有:“旧有武术”、“武术遗产”、“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内容健康,均可参加表演。”简析之,其中除了具体的技术内容外,还包容有时间、空间和意识三方面的含义。这三个含义,也正是构成“传统”的三个要素。下面,我们借助这一剖析,用发展的眼光,再次对传统武术的含义进行认识。
以发展的眼光看“传统”的时间要素,“传统”是个发展过程,是在一定的历史光阴中形成并延续的。不能在时光中延续的现象,不可能形成传统。上文所谓“旧有”的、已故去的前辈留下的“遗产”、“可参加表演”的,都说明“传统”是过去传留下来而今还有人继承着的。依发展的思路而言,“传统”的时态不仅要有过去时、现在时,也应有未来时。我们应该从思考“传统武术”在当代的发展及其走向未来的趋势着手,去探索传统武术的前进途径。
以发展的眼光看“传统”的空间要素,“传统”是在生活于一定地域的民众(民族)中形成,并在这一地域中流传着的现象。失去了传承地域及生活其上的民众,就等于失去了“传统”的载体。前文所谓“各地区群众中流行的……”,就表明了某一传统武技是在一定地域的民众中形成和传习着的。依发展的思路而言,一种优秀的“传统”一经形成,不仅能在其发祥地流传发展,还有可能传入其他地域和其他民族中,乃至发展为全球的、世界性的“传统”。目前流传较广的拳种,均是循着从发源地逐步传向大江南北,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途径发展开来,就是明证。“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是对传统的空间要素的最佳诠释。
以发展的眼光看“传统”的意识要素,一定的“传统”是在一定“意识”标准的反复选择中,得以长期保存流传下来的文化现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要求“优秀套路和各项拳术的基本功,内容健康,”才能参加表演。其中,评定内容是否“优秀”、“健康”的标准,皆属意识范畴的问题。一般来说,支持某一传统的意识,同时也是一种相应的传统意识。这一传统意识,是人们在世代承袭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导向性的潜意识”,具有支配人们自如地运用相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去看待和处理一定事物的作用。从而,使得在漫长时空中发展着的一定事物,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模式。
支持传统武术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意识——“导向性的潜意识”是什么呢?1930年修订本《辞源》解释:“武术,犹言军事。文选南朝宋颜延年(延之)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这一解释,大致反应了千百年来支持传统武术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意识——“导向性的潜意识”。
依发展的思路而言,“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人们的意识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演进、随着物质环境不同而改变的。南拳、北腿间的技术差异,与拳术创编者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就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制定的“优秀”标准,也不可能等同于武术作为军事技术时的标准。就是在同一时代,优秀的标准也会因人而异。明代著名武术家戚继光就以“着着实用”为优秀的标准,批评以“满片花草”为优秀标准的花法武艺。在武术整体进入体育运动行列的当代,支持着传统武术不断发展的意识——“导向性的潜意识”,也必然随着生存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演进。从整体上说,在冷兵器时代,把武术定位于“军事技术范畴”,把攻防动作视为杀敌护身的招术,练习技击之术的目的是降服敌人。当今把武术定位于“体育运动领域”,把攻防动作作为运动内容(或素材),练习技击之术的目的是强身、防身、修身。两相比较,练习的内容大致相同,但由于定位和目的变了,指导武术走向的传统意识也将随之演变。导向性意识的演变,必将导致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出现创造性的发展。
总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武术,传统武术并不是物化的“遗产”;而是动态的,发展着的传统现象。其中,表现于时间要素的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表现于空间要素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表现于意识要素的是传统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三方面的两两统一,综合一体形成的“传统”,才可能是开放的,值得弘扬和继续流传发展下去的。
三、传统武术的时代特色与武术传统的发展趋势
基于对传统武术含义的认识,我们不难明白,弘扬传统武术的关键,在于传统武术自身的发展。发展的途径,一是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二是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传统武术发展的方法,在于以“传统”特色为发展基础,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
传统武术应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指令性发展和国家拨款扶持的形式,促成了新编竞技武术项目一枝独秀。近几年,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会的声浪中,“举国体制”的天平仍然向新编竞技武术项目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传统武术大多着重强调自身的传统特色,借以显示其优于新编武术项目。结果,传统武术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传统特征,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色。这种情况起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理论科学化、流派特色化、技术规范化、功能实际化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系统研究。其二,没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将适于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推广普及。其三,在传承方面,仍然局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笔者以为,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要跟上现代化进程,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色。为此,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去探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才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当今社会作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传统武术的风采,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
传统武术应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在拳种众多的武术大家庭中,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少数拳种已经走出国门,迈入世界。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新兴的竞技武术项目,也已有了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并且正在为力争进入奥运会而努力。然而,不论从那个角度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别人先行了一步,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不如人意的“教训”亦值引以为戒。
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上,上演过两个值得传统武术传习者注意的交手项目。一个是古代拳击,另一个是混合式徒手格斗(潘克拉辛)。古代奥运会上的拳击比赛,运动员不分体重级别,用牛皮带包扎在手指关节和小臂上,可以击打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比赛不分局数,要斗到一方认输或打昏为止。这种比赛形式,被改进成了按体重级别分级比赛,戴软皮手套,限定击打部位,规定比赛局数和胜负裁判标准的现代拳击运动,进入了现代奥运会。古代奥运会上的混合式徒手格斗(潘克拉辛),允许使用全裸身体的任一部位作为进攻的武器,踢、打、摔、拿,甚至抓鼻、揪耳等动作皆可使用,比赛要到对手丧失抵抗力或承认失败才宣告停止。这项竞赛,因其残忍,被人们遗弃了。
从东方体坛步入西方运动项群的柔道和跆拳道的推广经验,很值得借鉴。其中最值一说的有三:其一,按照奥林匹克的标准对某一传统项目进行改造,并给予新的命名,然后推入奥运会。其二,只把武技类项目中的一项,推向奥运会。其三,未推向奥运会的母体项目和整个传统项群依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简述之,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推入奥运会。而后,又相继努力于将空手道、相扑等依次推入国际奥委会。从未提要把包罗各流格斗技的“武道”,推向奥运会。韩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这样,避免了“传统”与“新编”的混淆,也克服了以局部充整体的弊端,有利于各自遵循各自的轨道运行,沿着各自的规律发展。
应该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只要找对了途径,选对了方法,后来居上,也是有可能的。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把继承作为发展的基础,很好理解。特别是对于传统武术的发展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提出“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就一言难尽其意了。有位同仁就曾对我说“继承的是传统,创新的东西已不再同于传统,怎么还能说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呢?”基此,要谈传统武术的创新问题,先得从理论上谈谈传统武术是否需要创新,然后再谈谈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否创新。
关于“传统武术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在认识“传统武术”含义时,提出的“传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观念,已涉及到了这个问题。这一观念中包含着继承、发展、创新三者间的辩证关系。这里说的“创新”,并不是没有基础的、孤立的创新,而是与继承和发展相联系的创新。其相互关系可表述为,以继承“传统”为发展的基础,通过“创新”突出传统特色,推动传统发展。传统特色突出了,传统发展了,当然就是最好的继承了。得不到发展的“传统”,必将走向消亡。没有创新的发展,只会似一潭死水样的延续。因此,在“传统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指导下积极创新,无愧为最好的继承。
关于“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否创新”的问题,只要看看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内容就能明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非一时一人所创。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武林前贤,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当然也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现实中,这类创新成果,并不少见。传统武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例如,奥运会比赛项目大多是某一专门的单一动作或单一形式进行“更快、更高、更强”的比赛。这些很象武术中单一功法的较量。如果从武术功法中选择一些功法,完善成适宜运动竞赛的比赛项目,其可比性、观赏性并不会亚于西方运动项目。因此,我们可以循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及比难美、比格斗等的思路,借鉴各国体育项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研创和发展武术功法竞赛项目。
又如,海外徒手格斗比赛项目并非只拘泥于一种竞赛模式。小者如日本的空手道,就有着正统(寸止)空手道、硬式空手道、极真空手道、格斗空手道等多种不同规则的空手道徒手格斗竞赛方式。大者如国际奥运会,其中设有拳击、跆拳道、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柔道、桑勃等多种不同运动特色的徒手格斗竞赛方式 。鉴此,我们可从多个角度着眼,去考虑武术徒搏运动的发展。既要研究如何完善“散打”竞赛模式,又应该以传统武术中各门各派、各具特色的徒搏较技方式为基础,研究不同运动特色的、不同竞赛方式的交手类比赛方法,促进竞赛方式的多样化发展。目前,香港詠春体育会在试点“黐手比赛”、现居法国的华人袁祖谋等在近20个国家中开展“现代手搏比赛”、俄罗斯武术协会在试点以轻打为原则的中国传统武术擂台赛等,国内的一些武林志士提出了多种“群斗”类交手比赛方式,都颇值得大家关注。
总之,只要我们以“传统性和创造性相统一”观念指导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创新”精神统率继承与发展,传统武术的腾飞,将指日可待。
让我们以发展眼光迎接传统武术的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