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散手搏击网 >> 讲武堂 >> 大师论断

 
八极拳之思辨
来源:叶启立  发表人:gohappy   点击数:4631   发表日期:2005-06-13 13:02:06

    一、前言──思考与探索
 
    民国七十二年初,我有幸正式拜在刘师云樵﹙公元一九○九~一九九二年﹚门下,习练武
 术技艺,尤以八极拳为重心。二十年余,习练八极拳不曾间断,而伴随着肢体的操作,对于八极拳的思考与探索,更是未曾停歇。其间一度陷入困顿,甚至质疑:源自李公书文一 脉传承下来的八极拳有用吗? 直到几年前,我终于豁然开朗,李公书文系统八极拳的精妙之处。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来自重练大枪及八极棍,从枪法及棍法再回头看八极拳,突然了解到李公晚年所授八极拳与早年差异如此之大,可能因为受枪法「中间一线」、棍法「身法一片」「上步用法」的影响,趋于简单、刚猛。
 
第二个重要的发现,则来自研读武术相关古籍。《拳经拳法备要》﹙清朝张孔昭著﹚一书,谈及练力、出步、身法、练法等,以及各式手绘图的名称、批注,与刘师所传授八极拳大致雷同,令我惊讶不已。《苌氏武技全书》﹙清朝苌乃周着﹚一书,论「二十四字偏势」,也与刘师的八极拳极为相像。后来看到《武编》﹙明朝唐顺之着﹚及《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明朝戚继光着﹚对拳的论述,也符合刘师八极拳之架构。在时空背景及渊源都差异极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拳种竟然可以如此神似,这让我对八极拳的「寻根探源」,有了确认、笃定的欣喜结果。
 
 
 
二、大枪之于八极拳
 
    坊间一般对八极拳的论述中,都会提及历代八极拳名师精于大枪术,而且都以大枪服人,近代李公书文可说是其中之最。河北省沧县志对李公书文﹙一八六四年~一九三四年﹚的叙述:「本农家子弟,自幼从近邻孟村金殿升先生习练八极拳及大枪术,后参研劈挂掌,将此艺融贯,相得益彰。而大枪之术,尤为精绝,所向无敌,武术界尊之曰:『神枪李』。」 
 清末民初武术名家马凤图﹙一八八八〜一九七三年﹚之子马明达着有《说剑丛稿》,〈卷六〉中提及一九一○年马凤图在天津创「中华武士会」,藉以团结武林人士,发展反清力量。「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也概然参与,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莅津,声势蔚为壮观。先父折冲尊俎,协调歧义,请来李书文先生,李先生带着张德忠、霍殿阁、崔长友、王金等一群高学子弟到来,气派不输于李存义。」
 
「武士会成立之日,李下场先扎了几趟枪,进进退退,四平八稳,看上去平平如也,接着,他与弟子演练六合八母对扎,硬攻硬守,势同交锋,观者无不骇然!」 此时李公书文年约四十六岁,在枪法上已自成一家。马明达记述父亲所观察的李书文:「他对拳术、杂兵不屑一顾。」「他是职业拳家,靠传授武术吃饭,因此一向拿艺很紧,收授门徒颇有斟酌。」「有时也不得不练些他本人并不以为然的东西,以应付环境,现在传世的某些指名李书文的拳套,大抵都属此类。」「他平时话少,不茍言笑,微醺时谈风甚健,口无遮拦,纵论当时京津各家枪法的异同优劣,不时露出睥睨一世的英雄气概。」

 
 
    由上可略窥,李公大枪之神用,不重花俏,重实用,对拳术虽着墨较少,平常练习也只练单招,但讲求致用的精神与大枪相符,在一般人眼里,自无表演上的「可看性」。以李公对大枪与拳的投入,两相对比之下,可说是将拳视为「术」,而将枪﹙兵器﹚提高层次「艺」的水准,若能通「艺」,则「术」自不在话下。
 
李公「轻」拳术「重」大枪的观念,也可在武术古籍中得到印证。明朝武将戚继光于《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为初学入艺之门。」清朝吴殳在《手臂录》一书最后补述:「若拳则市井小民之事,无用于兵刑,止以供穷途之赤手。」
 
所以历代武术名家皆以兵器技艺服人,而不在拳术上论高下,这个现象尤以八极拳系统名师更甚。所以练武者若要练拳、用拳,其肢体操作、练法及用法一定深受其所练兵器影响,尤其八极拳拳法深受大枪影响,可说是以枪创拳。形意拳经也提及:「形意以枪创拳」。
 
李公书文晚年受聘于刘师家中教授武艺,当时刘师不过七、八岁,师徒两人相差四十五岁。刘师说:「老师在我家十余年,后来带我去见其它师兄,师兄们都要我练拳。每当我练完,师兄们都很惊讶:『老师教你的,怎么跟我的不一样?』」由于刘师为李公最后的关门弟子,所以除刘师外,其它弟子也从未见识过李公晚年的八极拳,更遑论外人。
 
在跟着李公学习武艺十余年间,「老师少谈理论,只要求『放松』打,我心想:『自己练拳硬梆梆的,还叫我放松打?』放松要怎么打?」在年少的刘师眼里,李公打拳的外型「直直的」、「刚硬无比」,毫无美感,甚至有点「丑」。其实在拳艺的境界,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操练更精准,甚至脱化,招式因此去芜存菁,以李公枪法之精纯,在动作上愈来愈直接、简单、犀利,着法展现辛辣,所以晚年他把八极拳重新处理,在训练方法及套路招式上都加以改变。
 
由上可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早、晚期所授常常差异很大,并非只是气势上,连招势变

化都很大。据时间推断,刘师所学的八极拳,当为李公晚年重新处理过的「八极拳」,有

别于早期所传授,更何况与其它系统八极拳大异其趣。
 
近年来,我与师兄弟重练大枪,更加确认「简单、直力」为武艺习练之大法,所谓的「气

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臂」,在持枪、扎枪、分枪中,自是水到渠成。所以练习武艺

若从枪下手,腿力、身力、手力便可找出最佳定位,在对练时,沾连、粘随、不丢、不顶

,为先决条件,才能达到「贴杆而入、见肉分枪」的要求。拳术的发展借助枪法,俯拾即

是,例如拳术的「三尖照」或「缠丝劲」,就是来自枪法。
 
在枪法中要求「去如箭、回如线」,对练枪者而言,扎枪快又准较易达成,收枪回如线则

难矣。而李公的枪法直行中有分力,前扎时「拥锉」,攻中有守,抽枪时则「带环」,守

中有攻。刘师回忆李公书文将枪扎入麦草堆,抽出时,可将麦草杆整捆从中拔出。两人对

枪时,枪也常被老师从手中挖走。所以枪不空回,若要回,则带环、带钩。
 
在枪的使用上,以枪根操作精确为根本,才能使枪头变换自如,枪根操作以后手为主,后

手阴阳变化,伸曲往来,为发力变化的根源。前手以黑鹞或白鹞阴阳变化,轻握才可听到

来枪讯息。所以用枪以后手为主,前手辅之。
 
扎枪之力以捅劲为主,捅劲要身力和肩臂之力,直中含「锉」,要求快与准,即八极拳的

攻击手,而回枪时带环、带钩,则需快速、善巧之力,非资质优异且历经久练者,无法毕

其功。李公八极拳尤重回手,如封似闭,带环又带钩,其中以「猛虎硬爬山」一势最为得

意,表现出「去如箭、回如线」,用拳如用枪,前手缩回如线「带环」,同时后手捅出如

箭「拥锉」。双手如双枪,一枪回,一枪出,守即是攻,攻即是守,攻守合一,收放合一

。在外人看似毫无特殊的「直拳」──猛虎硬爬山一势,可说是李公将拳法和枪法结合为

一的最佳写造。
 
 
 
三、八极棍之于八极拳
 
八极拳系统甚少有人提及八极棍,《纪效新书》一书中说:「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刘师推论,巴子拳棍可能为八极拳棍,此论断或有存疑,有待详为考证,但刘师何以有此

想法?我个人猜测,刘师从小由李公授以八极拳棍,而且八极拳与八极棍同享盛名,才会

有如此论断。
 
刘师说:「李老师曾经提及,年轻时到过北京找他的大师兄王宗﹙在北京授艺维生,号称

棍王﹚,但被大师兄赶走,因嫌他功夫不够,哪能在北京生存,所以回乡苦练。」由此可

知,李公曾练八极棍法,后因大枪闻名,抢了八极棍法的锋头。
 
刘师也说:「自幼我练八极棍法,从没有人能在我手上占过便宜。」这是刘师最为得意的

技艺,所以拿艺甚紧,甚至少有提及,除了极少数弟子得以亲炙外,其它弟子多无缘耳闻

,更遑论见识。
 
八极棍法一如大枪,只有字诀,没有套路,皆为单招练法。本门枪法字诀为:封、闭、提

、撸、拿、卷、拦、钩、剔、砑,棍法字诀为:穿梭、甩把、挑钩、倒打,其余可借枪法


 
自古枪师对枪法、棍法不易分辨,所以清朝吴殳在《手臂录》书中提及,他走访各地有名

枪师,都必提问:枪法、棍法如何区分,可惜的是,无人能识何为枪法、何为棍法。在各

家枪法中,只有石家枪(石敬岩)与峨嵋枪法(程真如)为「真枪」,轻虚紧小,用法「贴杆

而入、见肉分枪」;杂棍法者,有马家枪、杨家枪;去枪存棍者,有少林枪法。而少林枪

法自程冲斗后,大封大劈,对初学者容易上手,容易使力,可吓走门外汉,但渐失枪法轻

虚紧小的要求,流为棍法。但枪可以借棍法,棍亦可借枪法,学习者须分辨清楚。
 
大家都知道,「枪扎一线、棍打一片」,可是用枪时,大封大劈,左右拦革,而棍打一片

,此「一片」应是「子午线」,中间上下一片为主。
 
八极棍长八尺,为双头棍,阴手持棍,前手在棍下用虎口托枪,后阴手握棍,双手皆为「

活把」,来回穿梭,所以穿梭为母,熟练后,棍可以入怀,伸缩吞吐自如,如黏在手上。

不论甩把、倒打、挑钩等势,若要换势尽量贴地走,但不可碰地。拋出时,可以突然变长

,落点时,后手煞住,前手虎口托棍,食指轻贴棍身。持棍皆以贴身转换为要求,所以换

把时,手肘不可离身太远,如「双刀看肘」,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而身法和步法随

棍转换成一片,如此身才可以藏于棍下,左右转换不至于疏漏。
 
使用上要求不硬横革,一头以穿钩、颠提,顺力化开,转换之间,另一头已同时尾随击出

。常山蛇阵言:「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身则首尾皆应。」今以八极棍用法,则可

以改写为:「凡击则首尾皆应。」
 
一般拳家甚少换步用法,因为换步漏洞大,为拳师所忌,而李公八极拳几乎步步前进,左

右上步打,若不换边也以滑冲步前行,符合歌诀:「打人全在两步中。」
 
如何换边上步?单脚着地转身,要求单脚稳定度要如双脚一般稳固,所以李公八极拳初练

时,以「跺步」为基础,训练单脚胯、膝、踝的稳定,另一脚则要轻灵便利,可随时迈出

,落步时,随身转换煞住,底盘坚实。
 
身法在转换时,上下、前后、左右往丹田集中,身体压缩一球,旋转换边速度越快,则漏

洞越少,且经得起撞击,所以八极拳强调「猬缩式」。换边后,同时以身体拋出,一片射

入,全身一起鞭开,手法随身法,同时落点。
 
八极拳受棍的影响,在于练双手如一手,练一脚如两脚般稳固,另一脚可轻灵活便,而换

边上步,全身猬缩一球,身法随手法、步法侧身偏进,一片射出,如横行直闯(撞),如此

可守中、攻中,切入对手中线,所以用法大都走中门为主。刘师说:「八极拳过程是劈挂

,落点是八极。」即所谓八极参劈挂。我个人借用枪与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过程是棍

法一片,轻灵活便,落点为枪法一线,刚猛紧实。
 
八极棍法的挑钩与八极拳弸捶(第三种打法)同,甩把与双劈掌同。其余,拳势皆可用棍

法辉映之。
 
 
 
四、武术古籍之于八极拳
 
器械的使用因兵器种类而异,但各有其特定用法,变异不大,刀枪剑棍各有法度,若使用

有误,则立判高下,但拳术变化多端,百家争鸣,学习者无法分辨招势的优劣或对错,只

能依据历代名家所论的拳理,及现代力学、生理学来印证。
 
在历代武艺名家中,以明朝唐顺之最为精透。他在《武编》一书中论拳的部分,后代无人

可出其右,也是首位将枪、棍并入拳理中。今日研读虽不能完全知晓其精义,但依然可略

窥部分义涵。
 
《武编》论拳:「左手如钻钱,右手如弄琴,前腿如山,后腿如撑,前手如龙变化,后手

如虎靠山。左右不离,前后方钩,入眼不睫,见枪速进,钩连密莫犯莫敌。点用单手送,

如点水蜻蜓,有活动之意,扎用双手老实送,一扎用稍,一棍用根,根稍互用,步步进前

,如阴手棍,阴手盖,阳手擎,此是少林士真妙诀。扒止左右打,上揭不宜下嗑,恐扒头

重难起也,盘腿里盘外盘腿。」
 
(一)守势:
 
1.     左手如钻钱,右手如弄琴──如持枪之手掌、腕。
 
2.     前腿如山,后腿如撑──持枪坐膝。
 
3.     前手如龙变化,后手如虎靠山──「龙」即枪的另一名称,前手要求如枪般的轻灵

,后手要求如虎般稳重,且蓄势待发,以期一击中的。
 
4.     左右不离,前后方钩──「和枪」左右不离中线,前后用方钩,意守中。
 
5.     入眼不睫,见枪速进,钩连密莫犯莫敌──见肉分枪之意,以胆为先,熟练为主,

所以近枪不怕,可破可进,若是钩连密,则对手不可能得手而败矣,如此则用拳如用枪。

 
 
(二)攻势:
 
1.         点用单手送,如点水蜻蜓,有活动之意──则闪赚之意,而且快。
 
2.         扎用双手老实送──为求有力,则双手要合用,如扎枪直中有横力。
 
3.         一扎用稍,一棍用根,根稍互用,步步进前──出手一手如枪扎出-为稍,另

一手则如棍送力-为根。且又可左右换手、换身、换步,如是根稍互用,步步进前。
 
4.         如阴手棍,阴手盖,阳手擎,此是少林士真妙诀──少林棍为活把,如八极棍

,阴手持棍,则下压盖打用阴手,上揭攉起用阳手,是少林棍的手法。
 
5.         扒止左右打,上揭不宜下嗑,恐扒头重难起也──扒着来手,也是八极拳之精

义,承上少林拳法,则亦如此,与棍法同用双头,一头破(直破上下子午线)来拳,只用上

揭(提)或下盖(按),则合身法步法,另一边则可射入。若来拳往上揭,则顺其力上拨(提)

,若下扒则抗其力,用重力下按,不易回中线。
 
6.         盘腿里盘外盘腿──走盘可进里盘或外盘,李公八极拳则多走里盘更妙。

 
上述为我个人对唐顺之在《武编》论拳的理解,其中可能深受枪、棍法的影响,甚至技击

的攻守、身法、步法、手法,也以枪、棍「直攻」,中间一线的概念,及棍法双头一片所

影响。
 
若技击用手,则多了掌的功能,有采、抓……的变化,如扒。大、小臂的伸曲,变化可能

更大,而其着力点,可用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攻击,可长可短,可贴身

,可远攻。是以各家着重不同,各有长短打之说。
 
刘师说:「八极拳握空拳其形如耙,所以而得名。」因耙子拳土名改为八极拳。从《拳经

》或《武编》所述,明、清武术家提及各家皆以姓氏或特征,如长、短打,不似近代用「

意美」来定名,所以八极拳如刘师所说,其握拳特征如耙(扒)子,亦有可能。而功能上,

「扒」为动词「扒着」,或《武编》:「扒止左右打」,「扒」音为「ㄅㄚ」,与「八」

同。不论「扒着」或「扒止」皆与「八极」相近,所以我认为八极拳可能来自扒止(着)

拳。
 
握拳如扒的功能,刘师说:「以拳代掌,亦可以掌代拳」,其实在八极拳势中,掌多于拳

,在各家拳中,也是用掌多于用拳,但出手用直拳者少之又少。而用中平竖拳捅出,为李

公八极拳的特征,陈太极则以「捶」称拳,用拳多用平拳,或用弹、抖、甩出为主。可见

「直拳」(竖拳),不容易发力击打,若先握紧则肩、臂力死,所以拳需松如「扒」,双手

才可松活、快速,其形也如「虎爪」,前手扒回,如「虎爬山」,落点如「虎靠山」,后

手射入如「龙变化」,李公八极拳表现出上半身的虎形,也可以说明《武编》的用拳「直

行虎打」。也如《武编》:「左手如钻钱,右手如弄琴」,并无紧实,回手时才可带钩、

带扒的功能。
 
《武编》论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行着即晓,短打复会

,行着短不及长矣!」「故拳家不可执泥里外圈,长短打之说,要须完备透晓,乃为作手

。」
 
用拳技击,会用长打,则近身短打自然会用。因为长打难练,人的身力要至末梢,且落点

要锁住关节,第一要全身之力能贯串,呈合力,集于拳掌,不互相牵扯,用掌比较容易,

若用直拳则更难。而且落点须握紧拳头,方能承受较大之抗力,若手不直,因为反作用力

的反弹,容易偏差,则腕、指易伤。所以直拳不好打,也容易受伤,因而李公八极拳以「

马步弓捶」捅劲、长打的练习为首要。
 
若长可整,则短更利,身体各部皆可用,攻击时,能闯三关、关三节,游刃有余,防守时

,用肘接,身已埋入,可用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各部,所有八极拳系统都强

调「贴身短打」,而李公八极拳特别强调上述八部位之锻炼,并且臻于极致,因此或可推

论为八极拳的另一定义。
 
李公八极拳都以献肘、探马撩阴掌为第一势,而每势也多以探马转换。可见探马为李公八

极拳的独特手法,刘师说:「探马看肘。」我个人认为八极拳的手法以探马掌为主,后来

看到《武编》:「长拳行着凡打法,行着多从探马起,直行虎打法三着,打左右七星拗步

高探马……。」让我欣喜万分,而又在《纪效新书》〈拳法捷要〉篇中:「探马传自太祖

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或有人段为:「探马传自太祖,

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
 
不论探马掌是「短拳之至善」,或是第二种段法「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都肯定探马

在拳法上的重要地位。
 
根据唐顺之的看法,温家七十二行着,多以「探马」为起手式,而戚继光认为,太祖长拳

各势也以「探马」为起手式。所以我个人认为第一种段法最贴切原意,「探马传自太祖诸

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之至善。」降与变

、进与退、弱与强,应为对称用法,而且探马看肘,防守用肘接拳最省力,人已贴身;攻

击用肘因表面积小,而且坚硬,杀伤力大,所以是「短拳之至善」。
 
在其它拳术之中,其实「探马」也举足轻重,但因名称不同或习练者不明其义,以致隐而

不显,如八卦拳的母掌──倚马问路、形意拳的母势──三体势,都展现探马的奥义。

 
 
探马之所以如此重要,在于作探马时,以肩肘半推出,前臂保持坠肘状,上可护头颈,中

可护胸胁,下可护腰胯,而身体之各部、双手之姿势为自然攻击、防御最佳之状态,手则

可伸可缩,身则可左可右,步则可进可退,所以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均可随

敌势而应变。
 
「探马看肘」,其力须合肩力,肩又合胯力,如此背力、腰力能呈一片,所以在沉肩坠肘

状,力最强,故可弱生强接。「直行虎打」,强调出手探马直行直用,如猛虎出掌,前臂

虚曲掌向前,出手用掌可点、刺、探、撑、按、塌、劈…,用拳可击、砸、挑、提…,用

肘可顶、撞…,用肩可靠…;回手则用扯、扒、抱、带…。就如乐家短打所云:「拳家最

狠肘当先。」
 
《武编》:「故拳家不可执泥里外圈,长短打之说,要须完备透晓,乃为作手。」「行着

既晓短打复会,行着短不及长矣。」
 
八极拳强调贴身短打,但李公八极拳除贴山靠、顶心肘外,其余各势多特别强调长打,如

马步弓捶、猛虎硬爬山…,何以与一般习练八极拳者的认知有所差异?若贴身,可用肩靠

、肘顶,但其节短,若敌手稍移,则功效尽失,所以用肩靠,须能加肘,敌手退,再摧拳

掌。若用拳掌长打,敌手革架,则进步肘打、肩靠,所以打法可由短至长,长至短,肩→

肘→手,手→肘→肩。此又可说明「直行虎打法三着」,手可连击。刘师曾云:「李老师

一拳可以打三下,一发三击。」我想应与此相通,李公八极拳以练长打为重,如何练长打

?出步垂肩带靠,横行直闯,出手探马,落点全身鞭开,蹙眉怒目,所以李公八极拳相当

符合唐顺之的看法。
 
民国七十七年,我在中研院史语所图书馆找到张孔昭所着《拳经拳法备要二卷》,书中各

图标画像、批注和刘师所授之八极拳甚为相近,让我狂喜莫名。
 
民国八十年,刘师在景美武坛养病期间,暑假中我只要有空即陪伴在旁,有一天我将《拳

经拳法备要二卷》影印放大请刘师阅读,第二天一早刘师在大厅等我,他一夜没睡,一见

面,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书中所论的东西,与李老师教我的一样,让我好象又看见李老

师打拳,那种刚猛简单,身体由缩而伸,横行直撞的样子,书中所画的样子跟李老师很像

。」接着他说:「年轻时,看到师兄打的样子与我不同,后来看到别的拳师的东西,不只

是拳,连兵器练法都不同,我只有枪法、棍法、刀法、剑法,而没有套子,让我怀疑一辈

子,今天总算明白老师教我的没错,都是好东西。」
 
李公八极拳与《拳经拳法备要二卷》很相似,试举例说明:压顶大法,旁注「勒马式」,

与刘师所授「勒马式」名称动作皆相同,在别的拳种,至今我未曾见闻,而后又在《武编

》中发现:「四平变身法,回身勒马听风,诸势俱打。」显示勒马一式在明朝就已出现。

《拳经拳法备要二卷》:「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从有力打做无力。」也

与刘师所授予入门弟子的训练方法相同。其它拳理用词也极相近,令人惊讶,可再深究,

限于篇幅,容后再议。而另一本《苌氏武技全书》其二十四势偏式,也在刘师所授八极拳

中,有相似之势。
 
 
 
五、结语
 
李公晚年以枪法、棍法的实践经验,累积出精准的肢体操作,再造八极拳,而独树一格,

绝非一般习练八极拳者所可理解的。光是只有模仿前辈的肢体操作,很难体会当初原创之

精义,而流失致用的功能,造成习练八极拳者困惑不已:「八极拳为何不好用?」
 
许多人都曾经质疑「八极拳用法」,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深陷这个困扰中,无法自拔。直

到研读武术古籍,得以寻根探源,才渐渐了解且肯定李公八极拳之精义,并不断回想当年

与老师对谈的话语,更幸运的是,我有一群师兄弟,可以一起切磋技艺,相互校正。
 
在高层次的技艺中,除非契近原创的标准,才得以展现此技艺精准的功能,若稍有偏差,

优异性尽失,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尤其在武术技击上,生死一线间,成败立

判,习练时不可不慎。习艺精准的要求,在《手臂录》武术古籍中,也可找到左证:「学

峨嵋者,练习之功至于十分,则沙、杨望而却走,功亏一篑,尤为沙、杨得半者所困。此

至人绝业不为世用,不可责之人人者也。」
 
李公虽然早期对拳术不甚重视,可是记载传说他多以拳伤人,尤其以「猛虎硬爬山」一势

得名,绝非侥幸,必是历经千锤百炼而得。晚年重新架构八极、劈挂,造就原已质朴的八

极拳,趋于更直、更简单,外形近乎「丑」,而内涵更深远。一般拳家都知道用柔难,殊

不知能打出刚猛更难,晚年已近七十岁的李公出拳却依然简单、迅猛,今虽已不得见,但

「思之」仍令人敬畏不已。
 
想要了解李公八极拳,须先守住刘师所授八极拳「原势」。一旦「势」变,偏离李公再造

八极拳之势,原创之精义也将流失殆尽。因此守住原势,为当务之急,我个人认为透过精

练枪法及八极棍法,才可守住李公八极拳。
 
守住原势后,观念的澄清必须随同发酵,因为任何技艺要提升,必立基于技术的纯熟,影

响观念的改变,而观念的改变,再回头促进技术的突破,技术与观念两者互为因果,相互

提升、突破,如此才可能使技艺精进、创新。
 
「谈论拳术不难,但要把它实践出来却困难重重。」我有幸为李公再传弟子,习练八极拳

二十年余,近年才能够渐有体悟,这来自始终坚持肢体不断的操练,再三推敲老师传承的

技艺,研读武术古籍左证所学,透过思索与辨证,检视与厘清,试图架构出李公八极拳的

精义。上述对于李公八极拳的思辨,只是尝试的第一步,或有疏漏,恳请诸位先进们能不

吝指正。
 
 
 
六、参考资料
 
1.     《八极拳》,刘云樵着。
 
2.     《说剑丛稿》,马明达着。
 
3.     《拳经拳法备要》,清朝张孔昭著。
 
4.     《苌氏武技全书》,清朝苌乃周着。
 
5.     《手臂录》,清朝吴殳着。
 
6.     《武编》,明朝唐顺之着。

 
7.     《纪效新书》,明朝戚继光着。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李小龙图片大全…[364814]
 地下黑拳传奇…[345466]
 人体要害部位图…[193922]
 新到中泰、K-1 MAX2006 比赛…[172868]
 本网站对世界各地培训中国功…[138816]
 
 最新5篇文章
 六次全国书法金奖--张立成的…[4540]
 九门挂棍——沧州武术的高光…[3621]
 中国式摔跤的希望--任宝才老…[3585]
 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成功…[2364]
 张立成:多才多艺的书法家…[12080]
 
 相关5篇文章
 沧州八极神州擂竞赛规则…[9227]
 国内运动伤残保险不规范 张…[9292]
 曾几何时…[9176]
 被强奸的中国武术…[19216]
 中国古代116种名刀…[19924]



   
 最新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