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努力争取使中华武术早日作为正式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随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中华武术进入奥运的可能性大大增强,人们讨论的焦点开始转到中华武术应该以何种形式进入奥运的问题上。根据笔者了解,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主张以武术套路的形式进入;二、主张以武术散打的形式进入;三、主张套路和散打同时进入。此外,还有人提出以中国式摔跤的形式进入。 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毫无疑问,中华武术要想进入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关键是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我想国内同仁对此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不过,争取国际社会的认同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路径(或曰策略):第一是“趋同”;第二是“立异”。 上述三种意见(虽然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和分歧),显然采取的是第一种路径,其共同的立论依据在于起步于50年代末的新编武术套路比赛项目和创始于70年代的武术散打比赛项目,是中华武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转化的积极尝试,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改进,已经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形式规范和比较科学合理的竞赛规则,因而比较容易得到国际奥委会的认同。这种看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笔者看来,现有的套路和散打项目在努力追求运动形式和竞赛规则的现代化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忽略了“愈是民族的才愈是世界的”“国际性寓于民族性之中”这一更为普遍的文化认知准则。简而言之,套路受体操和舞蹈的影响过甚,搞得武舞不分,土洋难辨;散打受拳击等运动项目的影响过甚,与中国传统武术技战术特点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大相径庭,被人戏称为“拳击加摔跤”“拳法加腿法”。现在国际奥委会正在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过多过滥大伤脑筋,准备尽量削减现有的比赛项目,严格限制新项目的进入。在这种情况下,试图将我们认为技术和制度相对成熟的套路和散打作为中华武术进军奥运会的主要形式,显得尤其不合时宜。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与我们的既定目标适得其反。因此,笔者主张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以趋同求认同的策略,改用以“立异”求认同的路径。 所谓“立异”,首先意味着跳出习惯思维的旧框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多进行一些换位思考。第一,中华武术进军奥运,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项目之争,而且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问题,因此,我们在考察这个问题时,不能仅仅拘泥于那些技术性的环节和因素,而要更多地从不同文化的差异与认同角度着眼;第二,中华武术进军奥运,不是我们一厢情愿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国际奥委会成员的看法要比我们的主观愿望重要得多。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从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善良愿望出发,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对中国武术的现有认识和兴趣所在,按照他们的思维逻辑和观察视野来全面衡量不同方案的利弊得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决策更加有的放矢,使我们提出的方案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谈得更具体一点,中华武术要以“立异”的策略进军奥运,必须突出两个鲜明的特征:(1)这个运动项目必须是中国的,必须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地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2)这个项目既然是武术之一种,它当然必须能够充分体现武术运动的原始含义,充分表现出比赛的对抗性和竞技性特点。 从上述两点出发,笔者主张将太极功夫作为中华武术进军奥运的敲门砖。具体的比赛形式可采用太极推手。 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第一,太极功夫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尽管太极拳在中国国内武术拳种分类排名中仅列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长拳和南拳),但就中华武术在国外的影响力而言,显然以太极功夫为最。据说目前日本修习太极功夫的人数已经超过30万之众,而姚明最近为NBA拍摄的广告片也说明了太极功夫在美欧各国的广泛影响。 第二,太极功夫的文化象征意义。外国人对太极功夫的浓厚兴趣和特别推崇不是没有原因的,太极功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蕴涵的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上。我们知道,哲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周易》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经典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对自然之道的系统认知。源于易经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始终,渗透到中国人思想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太极功夫的形而上的哲学基础正是《周易》所阐述的中国传统的自然宇宙观,太极功夫所包含的生克制化原理直接根植于《周易》阴阳学说,其套路和招式是易经哲学义理在形体、动作方面的形而下表现。此外,太极功夫还包括由易理衍生出的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等内容。这些玄妙的东西,有很多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解释和现代科技手段所无法验证的。这种玄学与科学的强烈反差,正是它吸引跨文化兴趣的主要触媒。 无论如何,说太极功夫是中华武术流派中哲理水平最高的一种,想来不会引起什么争议。依笔者管见,从全球的视野看,无论是就各种武术运动项目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差异方面而言,还是就各种武术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方面而言,只有中国的太极功夫才堪与印度的瑜珈、日本的柔道和欧洲的拳击等相提并论、等量齐观。换言之,太极功夫作为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第三,太极功夫的技击特点和对抗性问题。笔者认为,太极功夫所具有的实战价值和竞技特点也符合现代奥运竞技运动项目的关键要求。 太极功夫在攻防意识上的特点是寓攻于守,特别强调借力打力。与这种整体性的攻防意识相一致,太极功夫的身型、步法、招式特别注重内敛、凝重、圆满、封闭,反对招摇,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动作。因此,直观地看,它的整体形态表现是防御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对抗性因素和克敌制胜的方法。太极功夫的基本技法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即主要是以身体的挤、顶、撞、靠为主,辅之以手臂的推、拉、摔、拱和腿脚的绊、别、钩等,几乎每个动作、招式都具有攻守兼备的特点。至于每个动作究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即攻或守),完全取决于武者的主观意念。武功高强者甚至不用出手,就可以轻易地化解对手的攻势,或者在身体各部位抗击击打的时候发内力使对手伤残乃至毙命。太极功夫的这些寓攻于守、外柔内刚的技击特点,既体现着武者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武德修养,又蕴涵着威武不屈、惩恶扬善的浩然正气。这正是一切体智健全的中国人所共有的民族性格特征。 过去,由于我们宣传工作的偏颇,也由于一般人习练太极功夫多从其养生、保健的功能着眼,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对太极功夫的实战价值和竞技特点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宣传的不断深入,太极功夫在这些方面的潜在功能已经得以凸显。太极推手运动竞赛项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太极推手集中体现了太极功夫的技战术要领和内在的精神气质,可以看作太极功夫由传统形态向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转化的具体形式。如果纯粹从技术性环节和因素看,太极推手进军奥运获得认同的可能性,至少也应该与散打相当。 以上便是笔者将太极推手作为中国武术进军奥运理想形式的主要理由。 当然,如果将太极推手确定为进军奥运的主要形式,我们还要做许多宣传和准备工作。 例如,从技术性层面考虑,当务之急是加快这个项目比赛制度和竞赛规则的制定与改良。太极推手本身是一种格调高雅的武功切磋活动,它要求参赛选手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就目前的比赛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规则进行有效改进,避免比赛中出现死拉硬拽、比拼蛮力的尴尬场面;其次,推手就是推手,要以规则严格限制选手采用其他技击手段(如拳打脚踢等)攻击对手。换言之,比赛制度和竞赛规则的制订与改良,最基本的着眼点应该是在强调形式、动作规范化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保留太极推手独特的项目性征,尽一切可能避免太极推手向摔跤、相扑、拳击、散打等运动项目的方向发展。 另外,在比赛制度制定与改良过程中,可以在外在表现形式方面加强民族性特征,比如强化运动员、裁判员服装穿戴的民族化特点,采用富于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六角或八角擂台,在比赛场所大量布置象征中国民族文化的吉祥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