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主骨的形态和部位: 1.颌骨,此骨在头骨之前面下端,俗称下巴,与头骨衔接,其关节转动极其灵敏。 2.锁骨,在胸廓之上端,与胸骨及肩胛骨相衔接,因其细长而弯曲如锁形,故名锁骨。 3.肩胛骨,在胸廓后部之上方,左右各一,俗名饭匙骨,其形扁平三面有角,而角度不等,与锁骨及上臂骨相结合,至前面而成肩胛窝,亦称肩井。 4.肘骨,此骨居大臂骨与小臂骨之间,即臂间结合之关节处。 5.腕骨,又名手根骨,在臂骨与掌之中间,共有舟状,半月状,三角状,豆状,大小多棱装,有头有钩状等八骨组合而成。其形甚短,互相连合,不能单独运动,一块动,则其余七块必随之转动。 6.手骨,此骨包括掌骨与指骨二部分,掌骨位于腕骨与指骨之中间,共五枚。指骨位于掌骨之前端。 7.髀臼,此为骨之凹陷,关节连接处。髋骨之位置,居于骨盘之两侧,而以髀臼,即在髋骨之外侧,俗名胯骨,其陷甚深,而成圆臼状,即大腿骨上端之处。髀臼与大腿骨上端相结合,连缀以软骨,而成为大腿关节. 8.大腿骨,髋外侧之下部,上端衔接于髀臼,下端连接于膝盖骨及胫骨。 9.膝盖骨,在大腿骨之正中,即与其靠前面突出之圆形相衔接。膝盖骨下面,则与胫骨相连属,故时介于大腿骨及胫骨之中间。 10.腓胫故,与胫骨并行,在上之一端,不直接与大腿骨及膝盖骨,而靠与胫骨上端与大腿骨相连之外髁下侧,而在下之一端,则突出与胫骨之外髁之下。 11.附骨,亦称足根骨,在胫骨与腓骨之下方,为根骨,舟状骨,楔骨,骰子骨,等七块小骨互相连缀接合而成,与大腿骨之下端各部相衔接,下面则接跗骨。 12.足骨,此骨包括蹠骨,趾骨二部,通称之为足骨。其后端连接与跗骨,前端为趾骨,共五枚。
------------------------------------------------------------
卸骨的手法:1,打手 2,攒手 3,拿手 4,捏手 5,揉手 6,弹手 7,擒手 8,推手
卸法:1.卸颚法,颚分上下,下颚易卸。右手握鸡心拳,从右耳根下,用攒手向上攒打,攒打之际,腕力一弹,下颚关节受攒打之振荡,必脱臼落下。分左右卸及全卸。 2. 卸肩法,此部有时可以捏法辅之,如卸其左肩,宜用左手,以拇指及中食二指,捏其肩前后之骨缝中,用力捏之,右手托其腋窝,其肩卸矣. 3. 卸肘法,肘屈之时,骨即外突;臂直之时,则其处有小陷窝。屈臂之时则用捏卸法,伸臂之时则用攒卸法。如敌与我对立屈臂之时,卸其左肘,用右手三指作捏状,捏其肘节之两侧,拇指在外,中食二指居内,捏准骨缝用力向下拉之,左手握其小臂,向上一托,左肘卸矣。 敌对于我对立直臂时,卸其右肘,用右手握住其右腕或小臂,向前猛托,用左手之三指作捏状,捏其肘节,拇指居内侧肘弯之中央陷凹,中食二指按于肘节正面之骨缝中,用力捏之,右肘卸矣. 4. 卸腕法,敌与我对立或侧之,卸其左腕,右手捏住其腕,拇指在内侧,中食二指在外侧,捏其骨缝用力捏之,左手握住其小臂向下一压左腕卸矣。 5. 卸大腿法,如卸左腿,左手张开虎口,捏住左股上部,拇指捏住其内侧,中食二指捏住外侧,用力捏住,右手用虎爪拳,又名弹子拳,攒其大腿骨骱,使其骨骱脱臼或歪斜。 6. 卸膝法,如卸右腿,左手擒拿其小腿,拽之使直,同时右手握鸡心拳或弹子拳,就其膝盖外侧骨缝中,用力攒打,攒打之际暗用弹力。 7. 卸跗法,卸左腿则用左手用拿手拿住敌足背,右手捏敌跗骨,须于捏卸时,暗用错劲,使其跗骨关节脱臼或歪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