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娱乐城当保安,给大老板当保镖,最好的是去军警单位当教官——
中国散打高手读了大学却少了出路
夜幕降临之时,刘振骑上摩托车从学校赶往七八公里外的一座娱乐城。
半个小时后,北京西四环边某大型娱乐城的正门口就出现了一个人高马大的保安,他一身正装,仔细地打量或盘查着每一位进场的顾客。
仅以他将近1.9米的身高,90多公斤的大块头模样,就足以给人威慑感。更何况,他还是散打运动员出身。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条件,1年前,在北京体育大学刚读大二的刘振不费吹灰之力就在这家高级娱乐场所应聘保安成功。而像他这样做保安的散打高手,并不在少数。
上了大学却没了前进目标
“我是一级运动员,不过,自从上了大学后,我就基本上没了参赛任务。现在,虽然我仍然天天训练,但训练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毕业。”刘振有些苦笑地说道。
“来这里做保安也是为了赚些零花钱,其实,我很清楚,在这里工作基本上发挥不了我的专长。” 刘振通常是在周末和假日来娱乐城上班,一般都要到凌晨3点以后才能下班。每个月能从娱乐城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在这里没有一点成就感。这就是在混日子。我从13岁开始练散打,练到19岁,散打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但从此之后,散打对我的意义似乎就消失了。”
“19岁以前,我拼命地练,那是为了拿个好名次,为了获得一级或一级以上的运动员身份,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顺利地上大学。但上了大学以后,除了班里那几个最顶尖的同学因为还有学校的比赛任务而不得不继续苦练外,其他的几十号人都和我一样,就一个目的:混4年等毕业。”
“其实,就算我们苦练又有什么意义?比赛就这么几个,还没有多少奖金,我们何必要练得那么苦,那么受罪?”
毕业后专业却无用武之地
成勇已经从体育大学毕业3年,现在经营着一家小餐馆。除了周末在青少年俱乐部带几个跆拳道训练班之外,他的生活已经基本上和散打无关。
“我在少年时代酷爱习武,否则也不会去体校学散打。那时候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打出名堂来,不过,长大之后,才知道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很大。”成勇的言语中隐含着一丝无奈。
“学散打,基本上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最好的选择就是去军警单位当教官,擒拿格斗或许和散打还有一些关系。其次是去学校当体育老师,但基本上教不了散打。其他的工作就和散打一点都不沾边了。
“社会上,没有孩子要学散打。他们只知道跆拳道。看着这么多孩子在学跆拳道,我心里挺不是滋味。但教他们学跆拳道却又是能让我发挥自己散打之长的唯一机会。”
成勇经常会看央视转播的世界拳王争霸赛,他真希望,有朝一日散打比赛能像拳王争霸赛这样火爆,“散打是武术的一个衍生项目,发源于中国。但如果说传统武术在民间尚有根基,散打就真的没有市场了。像我这样的练散打的人,既没有比赛可打,社会上也难有用武之地。我18岁考上大学之时,也就意味着我的散打运动员生涯的结束,而在国外,很多拳击手、搏击运动员常常打到40多岁才退役。”
没有职业化比赛成了最大阻碍
2004年之前,散打王比赛曾在中国红火过一段。在这项中国第一个散打联赛上,诞生了柳海龙、苑玉宝、宝力高等一批散打明星运动员。由于这项赛事设立了高达百万元的比赛奖金,一时间也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散打专业运动员参与其中。
据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散打部副主任周金彪介绍,散打王比赛因为运营公司的内部原因于2005年停办,“国内虽然还有锦标赛、冠军赛等多项赛事,但由于缺乏高额的奖金,国内赛事对运动员的吸引力普遍不大,这也严重制约了散打运动的职业化发展。”
“国内这几年以各类中外搏击对抗赛为主,每年都有好几个比赛,对泰拳、空手道和自由搏击,中国散打几乎是每战必胜,散打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但公众肯定想不到,散打会处在现在这样的尴尬境地。”一名散打运动员如是说。
“柳海龙想着去拍电影,目标是成为李连杰第二;苑玉宝去了海南,做了一个大老板的保镖。像这样最顶尖的散打运动员都在当打之年尝试或执意转行,可以想像整个散打圈子里是怎样的一种气氛?现在或许有些改变,由于设立了国家散打集训队,一些优秀运动员还能指望参加奥运会,不过,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不可能以散打为业。”
“学武之人常说,习武强调的是受用终身,我却觉得,散打可能是个例外。”这名散打运动员说。
据周金彪介绍,为了促进中国散打运动向职业化转变,一个新的散打联赛很可能将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推出。另外,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散打队也已经正式定编、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