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散手搏击网 >> 讲武堂 >> 大师论断

 
精:中国古代盔甲发展史
来源:sanshou.net 飞饭  发表人:老玩童   点击数:8970   发表日期:2007-01-31 18:47:14

声明:本文版权属于原作者 其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公元前4000年初,西亚部分地区率先将人类带入青铜时代,随后印度约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朝代、中国在公元前2100年的夏代也进入了青铜朝代。铜作为人们最早利用的金属,也被广泛用于战争。由于兵器攻击能力的发展,增强作战者的防护能力也被人们重视起来。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分防护装备的统称。名称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分为头盔,甲身,甲裙,甲袖,脸甲,颈甲,胸甲,手甲等。较早的金属盔甲出现于亚洲的中国和印度,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从出土文物中已经可以证实西周使气已有铜铠甲。春秋初期虽然青铜防护兵器得到了改进,但当中华民族掌握了炼铁的技术,尤其是春秋晚期发明了生铁技术后,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同时开始用铁制造铠甲,由于铁铠甲的防护能力超过了铜铠甲,在十分频繁的战争中铁铠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最早大量使用铁盔甲的是中东的亚述人(亚述比中国早500年进入铁器时代)。金属盔甲的制造难度很大,价格也非常昂贵,在宋代,一套纯铁盔甲往往要100名工匠花3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i\MIDPa  
su4o^:w :  

描述:南宋步兵
图片:


描述:蒙古弓箭手
图片:

    在封建时代战乱不断的亚洲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中国古代的铠甲由于大量使用麻、棉和各种皮革等材料制造、容易腐烂、不易保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文物文献来推测研究。而欧洲铠甲因为本身材料大量使用金属的特点,易于保存,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很多。 xY*;as |VU  
qAFbPi<X  

描述:蒙古骑兵
图片: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最早是欧洲在5世纪发明的一种盔甲,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能有效阻挡刀剑砍劈。经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唐代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还仍有沿用。但是,锁子甲因为铁环之间有缝隙,所以弓箭在某些角度上可以射穿锁子甲,剑尖也可以轻易刺入,欧洲在15世纪后锁子甲逐步被哥特全身甲、米兰全身甲等新式盔甲取代。


描述:明朝边军火枪骑兵
图片:


描述:明朝早期大将军
图片:


描述:明禁军鸟枪手
图片:


描述:满清大将军
图片:



LgJZ ;L<_  
}jWfo2vy  
i`yese" T  
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   J_$*)d'1  
>%vQ*>rCVX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在宋代,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以重量而言,中国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宋代步兵铠甲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b-&Ut8L  
tGgy>MBy_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 CIO*3%  
 w]+u!#  
★商代铠甲   mG&HT3  
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Bq$M?)%  
w?ws_|Q~UX  
★秦   2%EF@{+s  
秦代国力强盛,为铠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封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骑兵的成长壮大,使钢铁兵器和防护装具得到全面发展。铁器时代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成熟阶段,于是钢铁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防护装具也以钢铁制造的为主。秦铠甲为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整件甲衣前长97厘米,后长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   4O &rS[  
秦朝普通士卒
秦朝射手
秦朝士官
秦朝勇士
秦朝重骑兵
秦朝弓弩手
@0oH?  
[图:征服亚欧国家的蒙古铁骑] wNUv6.~  

NCb;ub$  
★汉 5ewg  
  汉代铠甲的术语如下:保护颈部的称为“盘领”或“锻铔”、保护臂部的称为“钎”、头盔称为“兜鍪”、鍪是当时的一种炊具。不过我们只需要知道它像头盔就行了。出土西汉盔甲的形制都相当于身甲部分,所以对它们的分析也只限于身甲部分。这些铠甲可以分为两类六型: o%J/uHg I  
第一大类: ^\AK#Rp6  
札甲,主要使用一类一、二型甲片,部分使用了二类甲片。 1型:仅护住胸、背的札甲,胸甲和背甲在肩部用带系联,长仅及腰。外形类似于明清妇女的肚兜。标本见杨家湾陶俑所着盔甲,其中骑兵俑均属于这一类。 2型:除胸甲和背甲以外,加有披膊,甲片较一型小。多半属于一类二型甲片。标本见杨家湾陶步兵俑。身甲最下一层甲片位于腰下,采活动编缀。 3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标本,除胸甲、背甲外,有盘领,胸中开襟,用铁扣扣合。披膊腋下不封口。身甲下缘也垂于腰部以下。 #Z+F\Ub:M  
  汉代铁札甲的制作方法基本上脱胎于中国传统的皮甲,所以这种铁甲的外形类似于皮甲。加上涂有防锈漆,在陶俑上表现时简直难以跟皮甲区分开来。特别是这时的中国皮甲也开始模仿铁甲涂黑漆,除非是出土实物,否则识别起来就更困难了。这种盔甲的防护力显然是不足的,不过还好,西亚的鱼鳞铁甲,这时候终于传到了中国,于是出现了中国版的鱼鳞铁甲。除了唐朝短暂的表现出向板甲进步的倾向,以及从欧洲引入有异域风味的琐子甲等以外,直到明朝,中国铁甲几乎都是鱼鳞甲。 7g]x;U_  
西汉的鱼鳞甲也有三型,主要使用二类和三类甲片,一般不用一类甲片。它们共同的外形特征是甲片细密呈鱼鳞状,因而得名。 1型:见于二十家子出土的残铠,用二类一型甲片编缀。 2型:用三类一型小甲片编缀,,满城一号墓出土标本属此型。又见于杨家湾陶俑。其中一件体型较大的标本,所披铠甲腰带以上为鱼鳞甲,腰带以下却是札甲。 3型:用三类二型甲片编成,见洛阳3023号墓出土标本。 Yeo&C~P6j~  
  从西汉铁甲的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出鱼鳞甲取代札甲的历史过程。西汉初期的铁甲,主要是使用大型甲片的札甲,使用中小型甲片的鱼鳞甲极少,以杨家湾陶俑为代表。唯一一个身着鱼鳞甲的陶俑,比其它陶俑都高大,着华丽长靴。应该是个军官,所以防护比穿麻鞋的士兵好。到了武帝时期,情况有了变化,二十家子甲片中,只见到一片一类一型的大甲片。303片甲片中,一类甲片52片,占17.1%;第三类甲片11片,约占3.6%;其余都属于第二类甲片。札甲的形制主要已是一类3型,表现出从札甲向鱼鳞甲过渡的趋势。到了西汉以后,札甲就完全消失了。来自西亚的波斯先进的鱼鳞甲技术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札甲技术。 .V=]p";  
汉朝骑兵
汉朝骑兵指挥官
汉代骑兵2
}?]G*m2i  
★三国争霸 &CkR  
三国时代士兵的配备,防护装具是做为头盔的「兜鏊」,兜鏊主要由一个半圆型的铁制砵状物护住士兵头部,在兜鏊的后部有用铁片编成的「顿项」以保护后脑、脸颊与颈部。而用来保护士兵身体的护身铠甲,在三国后期是流行被称为「筩袖铠」的铠甲,外形就像是一袭现代的短袖套衫,主要是由一片片的铁片编成。因为铠甲带袖,所以可以 PPg1:d~_u  
  连带保护士兵的上臂与腋下。在汉代刘胜墓中有出土一套类似的铠甲,不过汉代的铠甲胸前可开襟,穿戴方式很像在穿衬衫,而三国的筩袖铠胸前不开襟,以增加防护力,所以穿得时候要像现代穿ㄒ恤一样从头套入。 #xWob3 E0  
  除了筩袖铠外,三国初期已经开始出现其它型制的铠甲,以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为例,文中就提到了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环锁铠、马铠等五种,由于上述五种铠甲流行于南北朝甚至部份还一直流行至唐朝,所以学者推测,三国时代可能已出现了新式的铠甲,只是制作难度大耗时长,只有王公贵族才穿戴得起,直到南北朝时才逐渐普遍流行于军队中,例如,有可能三国末期的骑兵已经小规模穿戴便于在战马上厮杀的两当铠。 %7- C['.  
W =F|:I  
★南北朝 -J*p wy?"s  
魏晋北朝这个时代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其中明光铠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直到隋唐时仍如此。“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由于明光铠日趋流行,两当铠慢慢不被重视,唐代以后开始衰落,逐渐被淘汰。 V#> neN  
南北朝骑兵
南北朝士兵
南北朝重步兵
 d@x:Z  
 /uq_[2d  
★隋 IL%r)=L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ZLZX|a=  
隋朝重步兵
wVP6"(Cz\N  
★唐 Nqg.BfN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
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山文字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铠甲。
唐朝大将军

唐朝骑兵
 

唐朝骑兵大将军
 

唐朝狮头大将军
 

唐朝武将
 

唐朝勇士
 

唐朝早期大将军
 

唐朝指挥官
FqT =1\  
#q#'A~Ry_  
★五代十国 Ksh!e,~  
    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Mm|sCm@ K  
五代骑兵
五代勇士
l<\^b^=~>  
XVIsYA&f  
★宋  oSVdx  
    宋代的铠甲发展开始时较为昌盛,到公元10世纪,由于锻造工艺的发展,出现了比铁更坚硬的钢材。宋初出现了金装甲、长短齐头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铁甲、明光细钢甲等多种铁甲。不过在宋代盔甲的重量也大幅提升。比如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而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宋代步兵铠甲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e$9?Ns  
D!.B0X  
    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公斤,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公斤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公斤;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公斤。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5]i`Fm/_-  
w1'{xA  
    绍兴10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金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公斤,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11年(公元1141年)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Hgm*q6  
宋朝步兵
 

宋朝步人甲
 

宋朝重装步人甲
 

宋朝重装骑兵甲
\S"':\  
{ 5XikF6d  
★辽 cii0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Fd  
m&_S6;%l|  
★金 .v8Y*Vv/j  
    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PeM)"o  
MzVp/  
★西夏 &qs^R 3  
    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g5 D'*1A3  
<XY O5OH2  
★蒙古 8 ~d/1R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O ;f>Xr Y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映出人影。 {cQn  
<NO /@Xf>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va&aviU, q  
2,L8l`  
p}RMmT  
★元 ;Q5x\`!gd]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很难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E-Y;;E  
*BHQLL  
★明 dRd&lX,g-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本图为穿胄甲的武官。 `D8PS_y Y  
!PyO@9H5  
★清 y[gw7mip  
    清代初期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 5Y/k]  
,d75v  
    由于火器进一步发展,近代兵器如枪、炮的性能也得到提高,使纯金属铠甲已无法提供有效的防护,所以不再受到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一种摆设,只有在阅兵等典礼上有时还使用。军队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了。清代中后期甲制已发展到用绸、布、棉花和铁叶、铜钉等合制而成的绵甲,以提高作战者的行动灵活性。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李小龙图片大全…[364162]
 地下黑拳传奇…[344027]
 人体要害部位图…[192988]
 新到中泰、K-1 MAX2006 比赛…[172145]
 本网站对世界各地培训中国功…[138076]
 
 最新5篇文章
 六次全国书法金奖--张立成的…[4130]
 九门挂棍——沧州武术的高光…[3219]
 中国式摔跤的希望--任宝才老…[3206]
 中国首位UFC冠军张伟丽成功…[1997]
 张立成:多才多艺的书法家…[11205]
 
 相关5篇文章
 沧州八极神州擂竞赛规则…[8811]
 国内运动伤残保险不规范 张…[8853]
 曾几何时…[8709]
 被强奸的中国武术…[18691]
 中国古代116种名刀…[19337]



   
 最新 1 条评论

 [第1楼] 评论人: 蝴蝶飞   删除该条评论
评论时间:2007-02-09 20:27:40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